想到此,黎云靠在了椅背上,渾身透出股疲憊來。
“這他們”李叔驚訝地說不出話來。
他生前不信鬼神,死后也不能說是迷信。
此時此刻,李叔卻覺得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將他們這些人聯系在了一起。
黎云笑了一聲,笑容苦澀難明。
李叔看懂了黎云的這個笑容,低頭再看手機上的投稿。
“鼴鼠先生”用的是鼴鼠的故事里那只小鼴鼠的截圖當頭像,看起來就稚氣未脫。他的投稿內容,也充滿了學生氣,有些青澀,還有些莽撞。
“怪談異聞”經營至今,正兒八經的網友投稿沒有收幾個,那為數不多的幾個投稿,投稿者也都小心謹慎,不會刻意透露自己的。“鼴鼠先生”卻全然沒有這種小心。
倒也不是說,成年人上網就都注重保護。那些輕率的、無知的、不在意這些的網友比比皆是,但既然是給“怪談異聞”這樣的賬號投稿,不管是真遇到了靈異事件,還是錯以為自己遇到了靈異事件,又或者是編個故事自娛自樂的人,都不會將自己的暴露出來前者是出于恐懼和自保的目的,后者則是撒謊時的本能。
“鼴鼠先生”沒有如此,大概是因為年紀小,也因為他被黎云救了吧。
少年人,經歷老師慘死的悲劇,經歷九死一生的險境,記住的卻只有最后圓滿完美的結局。
鼴鼠先生它保護了我和我好兄弟,還給孫老師報仇了。我們兩個想要感謝它,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們本地根本沒有供奉鳳凰的廟,也沒有相關的傳說。我們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它可能就是從這邊上空飛過,順手救了我們。現在,不知道它又飛到哪里去了。不知道我以后還能不能再見到它。
所以,我想了很久,覺得要是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是不是能表達我們的感激古時候不就有這種例子嗎我也記不清楚,語文老師以前上課的時候好像講過,就是施恩者不求回報,報恩者無以為報,所以就宣揚這種事跡當做報答。現在也有這種說法吧記錄發生過的事情,能有警示后人的作用。孫老師的慘案,我們這邊的電視臺好像不會做專門的節目記錄。我也想要感謝孫老師。她最后關頭救了我們。她是個特別好的老師。
“鼴鼠先生”投稿的最后,滿滿都是感激和惋惜。
他真正應該感謝的人,一是黎云,二是孫老師。
黎云自問當時的舉動,和“鼴鼠先生”所猜的一樣,就是隨手而為。他正好在查楊倉教堂那些逃走了的娃娃的事情,感應到了求救,事情還與那些娃娃有關,才能正好救人。這件事對他來說輕而易舉,不假思索,也無需冒險。
孫老師是真正有所付出的,也是真正關心那兩個學生的人。
李叔搖搖頭,對“鼴鼠先生”的想法也能體諒,只是忍不住冒出老年人的說教想法。
他的想法倒是和黎云此時的想法不謀而合。
“后面的事情,我不準備發出去,前面那個故事,倒是可以發出去。”黎云征詢李叔的意見,“而且,要和這孩子好好談談。他該感謝的,不是我們。”
黎云垂下眼,手不自覺握緊。
李叔嘆氣道“我也覺得這樣最好。那勸說這孩子的事情我來做吧。”
黎云看向李叔,“還是”
李叔擺手,“講道理這種事情,還是需要老人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