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細面能換四斤粗糧,村里人平時都吃粗糧,有客或是逢年過節才會添細糧,至于添多少,取決于主人家自己。如果手頭拮據或是想要省點,那就多放粗糧,吃是一樣的吃,就是口感差些。
高氏問完,自顧自道“把這一袋都添進去算了。”
顧秋實“”
“可以少放點粗糧的。”
高氏動作麻利的往里添水“不用,你們的菜那么好,饃饃粗點不要緊,能省就省一點。”
很快,王氏她們也到了。
院子里瞬間熱鬧起來。
家里這么多人,倒也不用再請別人幫忙。尤其是巧兒姐妹,從小就干活,動作特別的利索。高氏看著,驚奇道“這幾個丫頭看著木訥,動作竟然這樣麻利。”
她動了心思,悄悄問“明遠,真要招贅”
昨天問這話,純屬是不懷好意,存了笑話的意思,是她一時間接受不了屬于兒子的東西眨眼間就飛了,事前連一點預感都沒有。今兒想法又不同了,她哪怕再不愿意,也只能接受這個新冒出來的侄子。再問這話,就是想給巧兒說親了。
顧秋實點頭“我們夫妻就這三個閨女,不可能全部嫁出去,巧兒最懂事,留她在家最好。”
何明遠心里對三個閨女虧欠良多,顧秋實來了,自然要好好照顧她們。這閨女嫁出去,不可能不受委屈。哪怕他有錢有勢,女婿一家子都需要看自己臉色但只要女兒是別人的兒媳,多少都要為了婆家的親戚退讓。只有把人放在眼前,夫妻倆獨門獨戶住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她們過得安逸順遂。
此時只提巧兒,是因為外人能接受沒有兒子的夫妻倆留長女在家。至于剩下的姐妹倆,婚事可以推一推,等到顧秋實賺到錢給剩下兩個女兒重新建了院子,再說招贅,別人才好接受,也不會說閑話。
院子里忙得熱火朝天,村里的人看見了何明遠拉回來的東西,難免都會議論幾句。有人故意把這件事情說到了何母的面前。
何母聽了特別不是滋味,老大嘴甜,會哄人,不管他說的那些話能不能做到,何母每次聽了都會很高興。老三最聽話,讓做什么就做什么。而老四從小就死犟死犟的,沒少挨打,長大后更是直接跑去了岳家住,難得回來一趟。
三個兒子里,她最疼老大,最擔憂住在岳家的老四,怕他受委屈。最省心的就是老三,她嘴上沒說,其實心里明白,如果自己老了,能指望的大概就是老三。
昨天發生的事,哪怕已經過去了一日夜,她到現在還覺得跟做夢一般,壓根接受不了這樣的結果。
老三走了,今年秋收怎么辦
傳話的人離開后,何母環顧一圈,院子里空蕩蕩的,屋檐下一大堆泥沒有人打理,廚房里昨天吃的碗還在鍋里泡著,屋中的桌椅上又積了一層灰。以前張幺娘在的時候,不用她開口,家里就會打掃得干干凈凈。
她恍恍惚惚起身出門,往王氏的院子里去。
院子里擺了四桌,除了三位族老,剩下的都是王氏婆家和娘家的親戚。
對于過繼之事,不管眾人心里怎么想,面上都沒有說難聽話。
其實最有可能接收王氏宅院和田地的就是何明光兄弟二人,他們都沒有不高興,哪里輪得到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