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收徒不拜師
原因太多了,一時間,
秦放鶴竟不知該從何說起。
古代拜師的本質是結盟,
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相互綁定,是可自主選擇的二次投胎,足以逆轉人生走向。
機會有且只有一次,不得不謹慎。
這是一場雙向選擇。
而選擇的本質在回報率。
在今天之前,秦放鶴和孔老爺子必然都進行過無數次反復估算。他們的境遇不同,影響考量的因素不一,但仍然能得出相同的結論,不得不說也是一種緣分。
是否有足夠的潛力,是否能有效擴充人脈,能否足夠的經濟支持,以及在必要時刻是否為彼此有效庇護,這便是二者考慮的重點。
相互欣賞固然美好,然算計才是重頭戲。
無人幫襯下的秦放鶴一路過關斬將拿下小三元,展現出的不僅是文壇實力,更多的還有政治嗅覺,這才是官場中人最看重,也是一段真正的師生關系重點培育的所謂潛力。
但秦放鶴自己就有了,并且通過幾次接觸本地父母官的經歷來看,手段手法相當老練成熟儼然自成一派。
顯然孔老爺子也意識到這一點,這也就意味著他這一部分的優勢被抹平,吸引力不足。
一個小山村出來的窮孩子,竟能以一己之力掛連上本地知縣、知府,結交到官宦、富商的后代,這就是他自己的人脈。
他甚至還能養活自己
這種能力相當恐怖,隨著他的前行必然幾何倍數增長,直接導致孔老爺子所能的另一種便利也變得不那么優越。
而最關鍵的保駕護航,對孔老爺子而言,前期投入,后期產出,這是一項相當漫長,但回報率也足夠高的投資。
可是站在秦放鶴的立場,這項合作從一開始就是雙刃劍,在前期甚至弊大于利。
誠然,孔家會成為自己的保護傘,可同樣的,也會成為另一部分人眼中的靶子,憑空樹敵。
鄉試之前是秦放鶴給自己制定的蓄力階段,中舉之前他其實不會引起太多關注,自然也不會有多少危險。
即便有,也能自己化解。
便如此次墜馬,孔姿清的出手秦放鶴自然感動,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沒有孔姿清,周縣令和方知府也會幫自己擺平。
這就是他的底氣。
但如果拜入孔氏門下,情況就截然不同。
孔這個姓氏,注定了孔老爺子低調不起來,一旦收徒,某些暗處的躁動就會擺到明面上,讓秦放鶴尚未出頭就被人盯上。
孔老爺子為何帶著最有潛力的孫子遠離京城
說白了就是避險
既然如此,秦放鶴為什么還要主動往上湊
孔老爺子會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但世上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了嗎
有
大概率有
但絕不在清河府。
而最妙的地方就在于,秦放鶴恰恰就具備自己走出清河府的能力
所以綜合起來看,對秦放鶴而言,拜師孔老爺子是條好出路,但未必是最好的。
他完全可以走得再遠一點再做打算。
而孔老爺子也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他的這種想法,干脆就不提了。
牛不喝水強按頭,沒意思,老頭兒也有自己的驕傲和底氣。
如果孔姿清不問,秦放鶴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說,但既然問了,他還真就一點點掰碎了講給他聽。
在開口之前,孔姿清想過真正原因會很復雜。
但沒料到如此復雜。
良久,他才說“我以為你想做孤臣。”
他的聲音有些干澀,似久未進水的旅人。
“世上沒有真正的孤臣。”
秦放鶴大聲笑起來。
人是群體性動物,這一前提就注定了要抱團,沒人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