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農耕都是頭一等要緊事,閣老也看過你的惠農論,覺得頗為可行,想著等時機成熟,向陛下面陳。”汪扶風重新坐下,慢慢道,“此事關乎國本,若做好了,乃是利國利家,有助江山社稷的大事,需得細細籌備,我們就想著,先在下頭選幾個地方,輪作試試”
輪作理念早在魏晉時期就有雛形,但也只是理念,直到大祿朝發展至今,也只在南方有過小范圍試種,仍未普及。
南方有了一點先例,皆因那邊經濟發達,大多農戶同時還有別的收入,縱然輪作效果不佳,也不至于影響生計。
況且一年兩熟乃至三熟,就給了極大的容錯率,同一年完全可以多次嘗試、糾正。
但北方的情況更復雜一點,不足以全盤套用南方經驗,且地形水土和農作物品種也不同,參考價值不大。
總體而言,北方商業經濟不及南方,絕大部分農戶的生活完全依賴種地,又一年只得一熟,種豆子就不能同時再種小麥。但凡有個什么差池,這一年的農耕就毀了,百姓餓肚子、朝廷難稅收,提議的人勢必成為眾矢之的。
再者單純更改農作模式容易,后續中秦放鶴提到的由朝廷出面調控價格、收購作物、協調比重等,則是大頭。
誰來開這個口子哪個衙門負責先收貨還是先朝廷撥款這份差事派誰去
一個鬧不好,又要無事生波,鬧起黨派之爭。
所以一直以來,都無人敢率先開口推廣。
當年方云笙任清河府知府時,也曾試探性向上遞過折子,但他太過謹慎,全程畏縮,以至于折子上沒幾句實質性建議,直接就被內閣當廢話壓下了。
董春當時就覺得奇怪,因為方云笙此人素來不大熱心農桑,怎么好端端的,忽然又要搞起什么農事來
后來傅芝與方云笙內斗,看著新鮮出爐的小三元,汪扶風一下子就來了興致。
小三元呵,也就是說,方云笙勝了
傅芝斷不是會輕易認輸的,那么這個十來歲的小子,必有過人之處。
后來鄉試點考官,汪扶風稍稍動了點心眼兒,把自己弄過去,親眼看了
真要論起來,方云笙的謹慎也不是壞事,這一特質注定了他不會輕易,不會主動與同僚起沖突,哪怕有利益分歧。
所以汪扶風收徒之后,他考慮了一個晚上,次日就過去辦了“師徒交接”他將從縣試開始,秦放鶴的所有考卷和重要文章都匯總之后,交給了汪扶風。
其實就算方云笙不給,汪扶風自己也會派人搜集,但這么一主動,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汪扶風當時就覺得,方云笙此人,確實有些眼色。
他師父都比不上他。
再后面,一切便都順理成章了。
汪扶風把徒弟的文章挑了要緊的匯總了,連同方云笙的陳述,一并遞交董春。
董春看過之后,雖未說什么,卻也為后來的初一家宴
鋪路
驟然聽汪扶風說起此事,秦放鶴還真有點意外,因為事關重大,又有風險,他還以為要拖到日后自己親自來了呢。
汪扶風看出他的心思,失笑道“怎么,你師公就那么”
那么只知道爭權奪利
秦放鶴趕緊打斷他要命的話,“不敢不敢”
要說董春完全沒有一點私心,也不盡然。
首輔盧芳枝年事已高,但董春自己也不算太年輕,況且老天收人,也未必只看年紀,中間差的這八、九歲,并不保險。
首輔和次輔,雖只一字之差,想上去卻難如登天。
縱然有了資歷,董春也需要一點過硬的政績才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