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三百兩,十國就是三千兩,一百國家、部落就是足足三萬兩
這還只是書,另外配套的好紙好墨也在贈送之列
簡單粗暴得出大體數字后,各部長官都有點心理不平衡了。
原本覺得自家求了幾萬、幾十萬撥款,還挺美的,結果一對比,你區區造書局都動輒萬兩,這算什么
兵部尚書看向李掌局的眼神尤其微妙,好么,老子求爺爺告奶奶,好不容易才從戶部摳出來八十萬兩造船造炮,就這還緊緊巴巴的,你倒好,輕描淡寫就扔出去幾萬兩
眼見滿朝文武神色各異,天元帝由著他們醞釀了會兒,然后才站起身來,慢慢走下龍座,笑呵呵道“這些日子,朕思慮良多,想著萬國來朝本是他們一番好意,朕若不回贈一二,到底心中難安。”
以李掌局為首的眾人紛紛點頭稱是,齊贊“陛下圣明”。
天元帝對這類場面話早已不放在心上,待聲潮褪去,這才繼續道“可朕轉念一想,只是贈書,難免治標不治本,似高麗、倭國、暹羅等蠻荒之地,民智未開,便是送了再多書過去,他們也未必能讀得懂。”
原本當下大祿實力便傲視群雄,國民自傲,而在場的又都是萬里挑一殺出來的,自然更傲,所以聽了天元帝的話,都覺得沒毛病。
有問題嗎
沒有
那些地方的人就是民智未開啊,聽說還有茹毛飲血的,衣裳都不好好穿,能讀得懂圣賢書
到了這一步,已經有官員隱隱猜到點天元帝的意思,但皇帝本人不開口,內閣諸位不表態,他們也不敢輕易發話。
天元帝還在繞場發言,站得比較靠外的官員們,也能聽見些了。
“如此一來,朝廷可以省下銀子貼補自家百姓,周邊諸國也能仰受圣人教化,豈不是兩全其美”
等等,怎么就兩全其美了
好多官員還沒回過神來,都開始瘋狂扒拉記憶,剛才陛下說了什么親至教化heihei
想看少地瓜的大國小鮮科舉嗎請記住的域名
親至,誰誰親至去哪兒
不等所有人都理出個所以然來,現任國子監祭酒郭文炳便道“陛下思慮周全,非我等所能及,然教化事小,這書,果然就不贈了么”
怎么聽陛下的意思,是要派文人出海,去那些藩國開啟民智
若此事真成了,從何處撥人還不是自己手下的國子監大祿朝有名有姓的大儒誰不在國子監掛名
這,這如何使得
他雖未曾出海過,但也常聽人說起,海路兇險,易生疾病,又有海中狼食人。縱然歷盡千辛萬苦,平安抵達,那些海外諸國吃肉都滴血的,路上全是糞便,一干王公貴族也都臭烘烘,各色香水香露便是為遮蓋臭味所致那不就是野人嘛
天元帝轉身望過來,“愛卿此言差矣,贈書歸贈書,開化歸開化,豈可混為一談”
人都過去了,書在腦子里裝著,還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言外之意儒生是最主要的,只要人過去了,書么,差不多就行,自然就能省一大筆銀子。
郭文炳聽罷,便知天元帝幾乎心意已定,恐無回天之術,不由心中發起苦來,暗自罵娘。
大祿看重文人,但凡混出頭的,誰不是好日子過著又怎么愿意飄洋過海,去那荒蠻之地開啟什么民智
他人生死,與我何干吶
可若陛下執意如此,勢必要自己點人,這,這不是得罪人嘛
往好了說,是立功,可前提是能活著回來
且不說海路漫漫,能不能平安抵達,便是去了,必然什么都不習慣,背井離鄉幾年,堪比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