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為兄這些年來借守藏室之便,觀上古先賢所記《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又觀星斗運行,宇宙變化,體悟自然之機,心中倒是悟出‘德、道’兩篇......”
“其中一句,倒是與少宏這句相仿,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聽著老子的話,黃少宏徹底愣住了,怎么可能是這樣?
‘常’被換做‘恒’一字之差,謬誤千里!
本來‘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的解釋,應該是,‘可以說出來的道,非自然長生之道’。
而如今從老子口中聽到另一個版本,將‘常’換做‘恒’,這解釋便有了變化,也可解釋成:
‘道可以說出來,但道卻不是永恒不變的道!’
按照這么解釋,簡直就是顛覆了后世道教的根本認知!
黃少宏驚異之下,也不顧是否能改變歷史,直接將自己所學《道德經》完全背出,老子卻是借著這個機會,將幾個菜一壺酒一掃而空,然后心滿意足的放下筷子,滿意的笑道:
“可以了,那什么,少宏你再重說一遍!”
“......”
黃少宏看著那五個菜一點湯汁也沒剩下,盤子就和洗過的一樣,不確定的問道:“伯陽兄,你剛才不會是故意讓我說,然后趁機將菜都吃了吧?”
老子訕笑道:“怎么會,怎么會,剛才少宏所說似含有天地至理,你重新說上一遍,為兄仔細琢磨琢磨!”
黃少宏無法又將《道德經》全文背了一遍。
老子臉上露出驚奇之色:“真是怪哉,少宏所言與為兄所悟‘德、道’兩篇極為相似,可其中意思卻大相徑庭,有許多謬誤之處,似乎是從為兄這兩篇篡改變化而成......”
“可為兄卻從未與人說過此事,也并未著簡成卷,這卻如何可能......也罷,為兄就將‘德、道’兩篇說與少宏知曉,讓你對照一番!”
老子當即于矮榻上端坐,口中抑揚頓挫,將自己心中所悟,講訴出來。
隨著老子這一講,外面連綿的春雨竟然漸漸止住,陰云散去,陽光普照,千米高空紫氣升騰。
不知從哪里飛來各種鳥類足有數百只,都落在窗外院落之中,出奇的并沒有發出任何鳥鳴之聲,而是靜靜的仿佛在聆聽著什么。
窗外的異象,黃少宏并沒有察覺,因為他被老子說出的《德道二篇》顛覆了多年的認知,被震驚的無以復加。
老子口述的《德道二篇》無疑就是后世的《道德經》了,但其中相駁不同之處,不知凡幾,甚至從根本上顛覆了后世道家的思想。
比如黃少宏所知的《道德經》中,闡述天地至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老子口中的《德道二篇》中,卻是‘萬物有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道。’
按照前者的意思是‘道是高高在上的,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
而老子口中,這一句卻是發生了根本變化,首先闡明‘道不是獨一無二的,萬物皆有道,道生一,一分陰陽,衍化萬物,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變化的規律,又衍生出道。’
這一句和之前那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遙相呼應,都是闡述,‘道’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萬事萬物的變化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