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以為這藥房被他從長安搬來,斷了地火,兩爐丹藥又煉費了。
卻沒想到,那丹爐下面竟然有瑩瑩紫火閃動,丹爐外面氤氳自生。
細聽之下,丹爐中隱隱有龍虎之聲,竟然是要丹成的征兆。
仔細感應了一下,發現丹爐之中竟然殘存了絲絲龍脈之氣,正在慢慢滲入丹爐中,‘黃少宏’略一思忖就明白了其中玄機。
傳說當年天師府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得太上丹方,在‘云錦山’開爐煉丹,那丹爐便是建在一條龍脈之上。
其所練金丹,吸收了龍脈之氣,紅光滿室、五云覆鼎、三年方始丹成。
因那仙丹之上的氤氳之氣,顯化青龍、白虎的形態,是以這仙丹又稱作‘龍虎大丹’,煉丹所在的‘云錦山’也被后世稱作‘龍虎山’,這也是‘龍虎山’名字的由來。
‘黃少宏’已經明白煉丹的重點應該是在那條龍脈上。
他將丹爐從長安搬到大雪山的時候,估計那丹爐中的地火并未熄滅。
等到他修煉《紫氣御龍經》抽取大雪山龍脈練功的時候,那丹爐上刻畫的聚靈陣,自動吸收了一些他練功時聚攏的龍脈之氣。
這些‘龍脈之氣’不但給未熄滅的地火補充了燃料,還被丹爐吸了進去提升了爐內丹丸的品質,并且加速了丹成的速度。
想那‘龍虎山’的龍脈,不過是神州龍脈的細微支脈,乃是一條四爪金蠎的‘假龍’,如何能與大草原這能出真命天子的‘真龍之脈’相比?
是以‘張天師’練了三年方始丹成,而‘黃少宏’這兩爐丹藥,卻是被真龍之氣縮短了丹成的速度,如今竟然有要成丹的征兆。
這倒不是說‘張天師’當年煉丹的時候不懂‘真龍之脈’更有助于煉丹的道理。
可普天之下,若無帝王命格,誰動‘鎮龍之脈’誰就死,即便是天上真仙,也扛不住真龍之脈的反噬。
用老百姓的話來講,就是命不硬,抗不住啊!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嬴政’所創的《紫氣御龍經》倒是可以抽取‘真龍之脈’的龍氣,改變命格,可關鍵是張天師不會啊!
而‘黃少宏’卻不一樣,他不但身懷帝王命格,還修煉了《紫氣御龍經》,是以才可以肆無忌憚的抽取‘真龍之脈’中的龍脈之氣。
想明白了其中玄機,‘黃少宏’自然是大喜過望。
他當即便想用《紫氣御龍經》上的法門抽取龍脈之氣,注入丹爐。
可略一沉吟,又放棄了這個打算。
要知道道家講究順其自然,他這兩爐丹藥,乃是機緣巧合之下,自然而然的發生了這種變化,要是刻意追求,說不定要弄巧成拙。
若因此導致功虧一簣,‘黃少宏’還不嘔死。
所以‘黃少宏’稍微一琢磨,就放棄了原本的打算,干脆不再去管,只安安靜靜的在丹爐旁打坐修煉《紫氣御龍經》。
只讓他修煉時散溢出去的那點微末龍氣被丹爐吸收,最后兩爐丹藥成與不成,都看天意了。
‘黃少宏’這一修煉,就是三個月,這三個月時間,他盤坐在丹爐前一動不動,他先把從‘李唐’氣運巨龍上,撕扯下來的‘李唐氣運’和龍氣吸收煉化。
然后又瘋狂的抽取草原這條‘真龍之脈’的龍氣,用以他自己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