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一聽‘姜桓楚’問了出來,便都朝‘黃少宏’看來,等待這位大王的回復。
‘黃少宏’其實正想說這個話題,當即笑道:
“其實也沒什么,就是朕擔心你們會造反啊......”
‘紂王’第二次語出驚人,剛才說在酒里下毒,如今直接言明擔心諸侯造反。
一句話,讓天下諸侯再次色變,上千諸侯之中,有一多半起身跪在案幾之后,對著‘黃少宏’叩拜,都表示自己一片忠心,其中以西伯侯‘姬昌’表現的最為激動。
‘黃少宏’心中冷笑,影帝啊,若不是知道這老頭心有反意,說不定就以為他是個忠臣呢。
冀州候‘蘇護’卻沒有如那些諸侯一般激動,只是淡淡說道:
“若陛下以仁德治天下,天下人人感恩,恩服四海,又有何人敢反?”
這話雖然沒有明說,卻好似在說‘紂王’做賊心虛,乃是自己不仁,所以才會有這種顧慮一樣。
‘黃少宏’心里冷笑,冀州候此言看似有理,實則都是狗屁,古今帝王仁德者,不過三皇五帝,也就是沒有能超過這幾位圣王的。
其中‘舜帝’被譽為華夏道德文化的鼻祖,其提倡‘德為先,重教化’,乃是推動人族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推手,《史記》中贊他:“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另外‘舜帝’還是二十四孝中,‘孝感動天’的主角。
這樣一位‘仁之標桿,德之鼻祖’,開創仁德施政的一代人王,實際上卻很可能是造反篡位才登上的人王寶座,并非人們孰知的禪讓。
這可不是筆者胡說八道,有一部歷史上唯一留存,未經秦火焚書的編年通史,名曰《竹書紀年》,此書在遠古歷史方面要比《史記》更為權威,其中就記載了有關‘堯、舜、禹’三位人王的帝位傳承經過。
其中明確寫道:“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意思就是‘舜’將‘堯帝’囚禁在平陽,自己取而代之,并讓‘堯帝’與他的兒子不得相見。
《荀子·正論》中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意思就是有人說‘堯帝’將人王帝位禪讓給‘舜’,這話是假的,是淺薄之人傳的、鄙陋之人的說法。
‘韓非子’說的更加直白,他在《韓非子之說疑》中說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這話不但說‘舜帝’得位不正,也明確說了‘禹王’也是如此,同時還說了‘商湯’放逐‘夏桀’,‘武王伐紂’都是臣弒君。
‘堯、舜’都是五帝之一,千古以來公認的仁君圣王,可這又怎么樣,一個被自己的繼任者所反,另一個乃是造反上位,也同樣被繼任者推翻。
這充分說明了會不會被臣子造反,被推翻王位,和仁德治天下什么的關系不大,心有反意的人,該造反還是會造反,重要的是王者的實力和手段,能不能震懾住心懷叵測之人。
所以‘黃少宏’才會將‘蘇護’之言,當成狗屁。
他只是呵呵一笑,淡淡道:
“朕是否仁德且留待后世評說,至少天降功德做不了假,畝產千斤的谷粟出于我這一朝,此....,即是仁德,諸公以為然否?”
他這么問,諸侯中只有少數表示贊同,更多的卻是不發一言,因為對于天降功德、畝產千斤云云,他們沒有親眼見到,多半還是存疑的,只有滿朝文武,都點頭稱是,歌功頌德。
‘黃少宏’一擺手,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