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你教的好,克雷特老師。”米拉同樣嚴肅地說道:“你總是和我說上海,白天死了晚上還想,我也很想知道上海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所以,這次你去上海,也得帶上我一起去,克雷特老師,這是屋子里的庸俗的人是不會穿衣服的!”
索菲亞要瘋了,他們到底在那說什么啊?
克雷特的中文老師大約要氣到吐血了。
成語解釋:偷一只雞和狗,等于偷雞摸狗。
頂著很大的光明,等于正大光明。
白天死了晚上還想,等于日思夜想。
當然,屋子里的庸俗的人是不會穿衣服的這句翻譯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最有可能的翻譯,大概是“毋庸置疑”吧?
克雷特學習中文是很有特色的,他只向自己的老師請教中文的字和口語。
至于成語?克雷特一直認為自己掌握的很好。
然后,他還耐心的把這些成語教給了自己的學生米拉。
而,這對師生,應該是讓很多中國人自愧不如的成語大師了!
在米拉的一再堅持下,克雷特答應了她的請求。
索菲亞也同意了。
只是她有一些恐懼,這一路上要遭到克雷特和米拉多少的成語轟炸啊。
中國的成語為什么那么的奇怪呢?
……
克雷特準備了很多他的新式發明。
其中,有一樣東西比較特別。
這叫“角膜接觸鏡”。
“這是眼鏡。”
“眼鏡?”
索菲亞只覺得不可思議。
眼鏡有這么小?
面前的所謂的“角膜接觸鏡”,是一種全塑料小鏡片,直徑僅覆蓋角膜。
而且在克雷特的介紹里,這種“角膜接觸鏡”可以讓人舒適的佩戴一整天。
嗯,如果孟紹原在這里,完全可以說出它的另外一個名字:
隱形眼鏡!
這沒什么稀奇的,人類研究隱形眼鏡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最早提出隱形眼鏡設想的,是那位不可思議的天才:
達芬奇!
1508年,達芬奇發現將玻璃罐盛滿水放在眼前看外面的景物,可以改變眼睛的視覺功能。
他還將此設想畫出草圖,并闡述了相關理論。
這是人們可以追溯到的最久遠的關于隱形眼鏡的歷史淵源,達芬奇也因此被后世譽為“隱形眼鏡之父”。
1632年,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也提出類似建議。可是此后幾百年,人類在隱形眼鏡上仍無所作為。
一直到1801年,托馬斯·楊進一步推進這個設想,制作了一個和微型透鏡相連的注水玻璃管,并將它裝在自己的眼睛上。
1845年,英國人赫爾奇又發現在玻璃和眼睛中間注入透明的動物膠質置于角膜表面,可以短暫矯正患者的視力。
19世紀后期,終于出現了可以佩戴的隱形眼鏡。
德國醫生菲克制作了第一副可以矯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隱形眼鏡。
他首先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結果證明他的隱形眼鏡是有效的,但由于鏡片覆蓋了整個眼球并且太重,佩戴者只能忍受幾個小時,從而無法推廣。
米拉是個近視眼,她不喜歡佩戴眼鏡,覺得那有礙美觀。
所以,克雷特在工作的閑暇,改良了之前隱形眼鏡的研究成果,發明了這種全塑料的小鏡片。
米拉試著佩戴了一整天,結果沒有出現任何的不舒適感。
她很感謝克雷特為自己專門發明出來這種便捷的東西。
此時的克雷特都沒有想到,自己順手發明的一樣他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小玩意,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他讓人類歷史上,真正能夠佩戴的隱形眼鏡的誕生,足足提前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