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斷視頻電話,唐非晚出門遛狗,隨后回家收拾,清潔,消毒家具,最后洗完澡躺在床上已經接近10點。她閉著眼睛,明明接近40個小時不眠不休,依舊沒有睡意,滿腦子都是林也的身影。
她們的物理距離,從相隔8000多公里,坐飛機還要轉火車,到現在只有不到10米,敲敲門就能見到彼此。但是心理距離似乎越來越遠,遠到唐非晚快要沒有信心再走近她。
不知道過去多久,大床上平躺的人翻身,鬼使神差拉開了床頭的抽屜,拿出一個鐵質的盒子。
上了年頭的鐵盒,封面印著德文“ekostbaresschenk。珍貴的禮物”這是2014年1月,導師送給她的新年禮物,她把鐵盒里的兩本書,兩只鋼筆騰空,用來裝信。
三年,四封信,信件寄出地蜀江市,寄信人林也。
而她,卻在她們分手后的第9天,才發現這些信。
信紙有些老舊,雖然小心翼翼保存著,但耐不住她時不時拿出來,抓在手里回憶過往,晃眼就是半日。
2010年夏
糖糖,提筆時,你才離開不到兩個月,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收到這封信,或者什么時候收到這封信,但是此時此刻,只想寫下對你的思念。
林也和她分享了初到附二院急診科的彷徨,以及經歷自我否定,堅持不懈,到克服困難,最終得到主任認同的成長。
兩頁信紙的最后六個字期待你的回信。
2010年冬
糖糖,這是我寫下的第三封信,前兩封大概已經石沉大海。
林也讓她注意身體,少熬夜,天氣變化別忘記增添衣物。最后的六個字依舊是期待你的回信。
下一封信便跨越了兩年,2012年冬
總想著,你在國外的每個季節都能收到我寫的一封信。春夏秋冬,一年四封,這是第十封信了吧
每封信林也都會和她分享自己的工作,分享身邊發生的事,一如既往,最后的六個字期待你的回信。
2013年夏,林也寫的第十二封信,也是她收到的最后一封信,那六個字,始終如一。只是倒數第二排,林也問她,你知道烏鴉為什么像寫字臺嗎
唐非晚還記得,那年8月26日,林也29歲的生日,北京時間晚上10點32分,因為時差,海德堡遲六個小時,下午4點32分,她從實驗室溜出來,抬頭仰望著一望無垠的藍天,打去越洋電話。那會兒,兩人聊天,還能說許多話,通話時長127分,她輕輕地喚著林也的名字,不同的叫法,對方都一一回應。
“學姐。”
“嗯”
“林醫生。”
“是。”
“林也。”
“我在。”
在心里倒數三秒,她讓林也推開窗戶,低聲問“你能看見嗎”
“今晚的月色真美。”
說完,她紅著臉問話筒對面的人懂沒懂自己的意思。下一秒,林也繾綣的聲音似流水般,溫柔地淌進心窩,“你知道,烏鴉為什么像寫字臺嗎”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