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她自己,根本無法在這里立足。
最后方嚀去了商場,找到熟悉的品牌店,專門負責接待她的店員情商很高,沒有多提黎一明的事,只是略表遺憾,對她的態度依舊很熱情。
此時正好也有兩個太太在室喝茶,方嚀和她們不熟,但她們熟悉方嚀。
畢竟三年前,這位年輕的黎太太曾穿著婚紗占據了一整版的新聞頭條,澳城無人不知的黎氏掌權人為了她,甚至任性地將婚禮安排在大陸舉行。
兩位太太用特殊口音的普通話對她打招呼,方嚀回以微笑。
她們似乎不知道方嚀其實已經聽得懂大部分的白話,在結束社交后,其中一個太太帶著憐憫的語氣說可憐,這么年輕老公就死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辦。
另一個太太卻說,未必不好過哦。
說難聽點,男人三大喜事,升官發財死老婆,誰說女人不是。
況且這位黎太太還這么年輕,嫁給了黎一明,也算是一腳踏進了上流,現在老公死了,不說今后的日子,起碼物質上不會再缺了。
那個語氣憐憫的太太搖搖頭。
“有錢嘅男人都唔傻,更何況係黎一明噉嘅,你真係以為佢會心甘命抵將咁多錢都留翻畀給條女咩有錢的男人都不傻,更何況黎一明那樣的財力,他會心甘情愿把所有的錢都留給一個女人嗎”
“聽講大太太離婚嘅時候乜都冇啊。聽說他的大太太離婚的時候什么都沒拿到”
說罷,這位太太又頗有深意地說。
黎一明的大兒子就是大太太所出,他母親都沒能得到的東西,你覺得他會輕易讓那個小后媽得到嗎
方嚀第一次什么都沒有買,直接走了。
但店員的態度仍舊很熱情,歡迎她隨時再來,還說再有新款的話,會第一時間發給她。
開著車漫無目的地行駛在路上,前些日子心頭因為丈夫去世而籠罩的痛苦陰云此時已經完全被失望和擔憂所覆蓋。
她很清楚自己的實力,面對黎氏那些人,她沒有勝算。
她在大學期間認識了黎一明,實現了階層的飛躍,雖然黎一明同意她在婚后繼續上學,但她自己知道,就算她繼續上學,她也不會再像從前那樣拼死用功了。
因為就算拼死用功,拿一張全a的成績單、拿獎學金拿到手軟,等畢業之后,要奮斗多少年才能賺到一個黎氏
她已經靠著男人、靠著婚姻一步登天,當然不再有學習的動力。
嫁進黎家后,黎一明幾乎不帶她應酬,也很少帶她見家人,理由是她年紀小,應付不過來那些人,他怕她受委屈。
直到去年,方嚀本科畢業,黎一明安排她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她才重新拾起學習這件事。
但也只是插科打諢,大多數的時間,不是在各個高檔場所消費,就是在和其他富豪的太太們交際。
這三年,方嚀學會了不看商品標簽價格,只要喜歡就買,學會了一眼看過去便知道安歇女人們頸上的項鏈、手上的包、腳上的鞋是真是假,學會了在太太圈如何低調地炫耀丈夫,以及丈夫對自己有多疼愛。
至于別的。
沒有。
這些能對她今后在黎氏的未來有任何幫助嗎沒有。
黎一明去世前,她以為這樣的生活就是她前二十年人生中、在貧瘠和艱難的日子最渴望的生活,她得到了,她滿足了。
現在黎一明死了,她才發現這三年奢靡的生活,不但沒有帶給她任何精神上的進步,而且消磨了她的儉樸和單純,還有為夢想上進的意識。
她沒有父母可以依靠,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獨立,然而在進入婚姻后,物質不缺、丈夫寵愛,她反而喪失了獨立這項技能。
如果黎一明沒有留下遺囑,那么她還有一絲機會,可黎一明竟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留下了一份遺囑。
而且從黎雅博的暗示中,她大概能猜到,黎一明留給她的,估計也只是杯水車薪。
這怎么行。
方嚀被自己這個勢利的想法給嚇到了。
在知道遺囑這回事之前,她真的以為自己是愛黎一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