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老是天生圣人,鴻蒙開辟的石猴,但能不能考慮一下凡人的感受
孫悟空看他演練幾次不得要領,只能連連搖頭“罷了,真叫你小子從頭煉起,不知要煉到猴年馬月老孫今日心情不錯,便傳你一個聽息的取巧法門罷。”
說罷,大圣便開口指點他“聽息”的綱要。原來這法門的總綱,乃是莊子南華經中的一句話,所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由“耳聽”至“心聽”、“氣聽”,最終“止于符”,進入“心齋”的境界。
理論聽著很高大上,但實操卻實在簡單。孫悟空讓他盤膝打坐,雙手放于腹部,仔細凝聽自己的呼吸,而心中勿起一念,也不必仔細分辨呼吸的輕重緩急,任由氣息自由流動。
當然,這呼吸也不一般,先要“通鵲橋”舌尖抵于上顎,再要“辨清濁”吸氣時輕輕入氣,胸口氣海膨脹而腹部丹田收縮,想象自己吸入天地的清氣;呼吸時則鼓起腹部而放松丹田,想象自己吐出了自身的濁氣。如此來回一次,才算一回“呼吸”。
林貌依樣畫葫蘆,開始幾次還不熟練,但堅持呼吸數十上百次以后,他漸漸便覺身體安定不動,而雜念盡皆消弭,四肢百骸兀然猶如木石,再無煩惡冷熱麻癢等一切不適的感知。再呼吸數百次以后,連“聽息”這個念頭也稍稍遺忘,唯有雙眼似垂非垂,目光似觀非觀,并非是困倦欲睡,而是神思若有若無,定于眼前。
正在此時,冷眼旁觀的孫悟空輕輕吹一口氣,他面前那晶瑩澄澈的一汪清水便忽然綻開,一粒水滴飛濺而出,不偏不倚落在了林貌額頭上。
山泉冰涼泠冽,本應立刻打破這清虛寂靜的心境。但清水沾染肌膚之后,林貌卻覺眼前白光漸起,竟然逐步籠罩了虛空的視野。
這白光清晰柔和,如圓融圣境,將林貌沐浴其中。在此境內,心神無比安穩,自然生出一種平和喜悅的感覺,周身上下,無一處不舒適安樂。在這一片安樂中,四肢百骸康泰舒適,如渴得飲,如寒得火,其喜悅之處,不可名狀,不可言傳。而眼前的毫光之內,連景物也變得剔透,玲瓏世界纖毫畢現,近在心中。
這樣深沉恍惚的喜悅中,連時間與空間都仿佛不存在了。林貌再一次睜開眼睛,覺得靜中只過了短短一剎那。但眼前太陽已經西垂,而大圣正目不轉睛的盯著他。
孫悟空仔細打量林貌的神色,抬了抬眉
“你眼前白光,有幾寸幾許”
林貌稍稍活動雙腳,覺得周身說不出的輕松適意,老老實實回答
“沒有算過,只感覺全是光。”
“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不過一次入靜,就能印證這性光灼灼的境界”孫悟空有些詫異“雖然看著不聰明,但悟性也不比咱老孫差什么嘛。”
林貌無言以對,心知自己所謂的“悟性”,估計不過是借了仙丹的藥力而已,當然不敢與天生石猴媲美。他起身向大圣鄭重道謝,仔細行禮,再伸手抱起了一旁昏睡的貓貓皇帝陛下附身之后似乎也被貓的本性左右了,只聽了幾句晦澀難言的運氣心訣,便不自覺睡覺拉倒。
大圣大剌剌受了禮,開口道“這點法訣都是小把戲,只是回去必得勤修苦練。但凡怠慢,你也不用來見我了。”
說罷,他再次念動口訣,將一人一貓以狂風卷起,頃刻間便消隱在天際。
眼見人影飄遠,孫悟空立刻施法將飯盒里的涼粽子攝來,再吹口氣將三根草棍變成了木人。一個剝粽葉,一個蘸白糖,一個顛顛的扛起粽子,費力喂到嘴邊。
他一邊狼吞虎咽,一面嘟囔出聲
“連大品天仙決都學得會這小子天資不凡吶。”
“嘖,這角黍不錯,真香。”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