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論文的作者以極為冷靜犀利的筆觸,剖析了初唐以來皇權轉移中的種種亂象,并著重回顧貞觀年間太子與魏王爭位時的血腥往事,認為李承乾與李泰的慘烈結局,固然有各自性格的缺陷;但太宗皇帝在局中若有若無的制衡與引誘,也未嘗不是禍亂之源
“荒謬誹謗”
李二陛下登時暴怒,反手將期刊擲了出去,敲碎了一桌的瓷器。
所幸彼時并無外人,只有長孫皇后相伴于側。皇后鎮定自若,起身撿起期刊,仔細翻閱幾頁,才平靜開口
“陛下,這個世界的人,說話從來是如此尖刻直接”
帝后夫婦在小樓駐留多日,對現代人的傾向也算頗為了解了。相較于古人的含蓄委婉、一波三折,現代人在情感的表達上簡直直白顯露得叫人驚訝,用詞中基本不會考慮什么欲語還休的回環曲折,若有似無的隱約暗示。也正因如此,他們在文章中直接點名李二陛下,倒不一定是什么惡意,而純粹是出于用語的習慣。
畢竟,祖龍與武皇帝被學界點艸的次數,還要多上不知凡幾呢
眼見丈夫怒氣少歇,皇后又徐徐道
“再說,以我的見解,這篇文章言語精當,邏輯縝密,也并非有意毀謗。”
皇帝剛剛按下的火氣噌一聲竄上兩尺高
“邏輯縝密難道朕還真在算計自己的兒子不成觀音婢,他分明是”
長孫皇后沒有回話,只是靜靜將雜志翻到某一頁,遞到了皇帝眼下。
至尊只是掃了一眼,臉色便青白紅綠,變化數次,終究言語不得。
不錯,雖然皇帝被雜志的區區數語激得大為破防,但這論文的本意,還真不是八卦大唐皇室那混亂的父子關系專業學者又不是歷史粉圈,不會閑的無聊掰扯皇帝的隱私,文章提及了貞觀初年的儲位之爭,不過是為自己的觀點增加一點論據而已。
這篇文章統計了西晉以后歷代皇位更迭,描繪出五胡亂華以后權力秩序徹底崩塌的恐怖景象南北朝上百次皇位流轉之中,居然有九成以上都離不開宮變、篡位、陰謀的影子,能稱之為“正常”的權力傳承,當真是稀少到可憐的異類。
在這種跨度長達數百年的極端混亂之下,整個上層的心態已經完全被改變了。兩漢穩定而光輝的秩序一去不返,篡位、謀逆、叛亂乃至弒父弒君都被視為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常例,已經無法再激起任何政治倫理上的波瀾
。也正是因為這種政治上的“人心思亂”,才扭曲了整個朝廷運轉的邏輯。
aaadquoaaasquoaaaheiaaahei考慮到南北朝的慣例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太宗皇帝在李承乾與李泰之間的猶疑兩可,舉棋不定,不能簡單視為父親的舐犢情深。”長孫皇后輕聲誦讀論文的段落,語氣柔和輕緩,卻又字字清晰“如果太宗皇帝偏重幼子,可以看作不理智的溺愛;那么梁武、周武、隋文與其太子之間的齟齬,對其余宗親不正常的偏愛,又該如何解釋顯然,貞觀年間的風波不僅僅是父子兄弟間的沖突,更是三國以來因襲為舊例的傳統為了防止外姓篡位、欺凌幼主,不能不加強太子的權勢;太子勢盛威脅皇權,又不得不扶持幼子制衡。皇權在望族、儲君、藩王之中艱難的平衡,是南北朝亂世永恒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