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邊的先鋒半個月之內就能調動,必須在之前拿到出兵討伐的說辭。說辭說辭上一次征討突厥,是以頡利可汗羞辱太上皇的名義;這一次料理吐蕃,總不能虛詞應付難道得派一個使節去”
林貌有些不解
“派使節去”
長孫相公看了他一眼
“先生沒有讀過史記、漢書么”
“史記”林貌愕然“前漢又怎么”
他忽然閉上了嘴。
兩漢數百年經略西域、西南,除漢兵赫赫軍威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被司馬遷與班固共同蓋章認證,所謂橫暴于天下的漢使了諸夷殺漢使者,盡為天兵誅滅;但如果仔細檢索史冊,那諸位漢使的所作所為,似乎也的確與作死區別不大
以太史公及班氏兄妹的立場,必定已經是竭盡一切筆力為漢使者掩飾;如果連這幾位都不能不在春秋筆法中承認漢使的“橫暴”,那當年外邦諸國在漢使手中的種種遭遇,就不難想象了。
當然,這種橫暴也是有點好處的。至少孝武皇帝從來不缺宣戰的借口“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是吧
不過,如果要效法先漢的成例的話,那成都、隴西一帶常年與吐蕃交戰,倒的確多的是與蠻夷血海深仇不共戴天的遺孤。如果能奉命出使在敵國攪風攪雨,順帶著以一條性命為家里博個封侯,那踴躍參與者恐怕不知凡幾。
林貌嘴角微微抽了一抽,不再說話。
長孫無忌倒也并不指望著林貌會公然表示贊成這玩意兒畢竟有點挑戰大手子的想象力了;但沒有關系,不說話就是默許,默許就是支持,他大可以就著這默許的支持做文章。
不過,純粹是為了表示對至尊近臣的尊重,他禮貌的多問了一句
“先生還有其他見解么”
林貌張嘴又合上,再次張嘴又再次合上,好像一條缺水的魚“就
沒有文雅一點的方式么”
文雅的方式”長孫相公正為自己斟了一杯熱茶潤喉,聽到這純粹的外行言論,不覺展顏微笑“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朝中大員都是經術名家,好學而不倦。只要有貼切的題目,當然都愿意議論一二。”
國家以經術治天下,儒學經典是大臣們立身的根本。學派觀點的沖突,不僅僅關乎學術倫理,更關系到政治上的生死存亡;正因如此,朝廷其實多的是“文雅的法子”轉移朝臣的注意。
但也正如長孫相公所言,拋出來轉移注意力的題目,總得“適當”才好;這個題目不能過于勁爆,諸如“玄武門之變是否符合孝經要義”之流,一口氣便可以炸掉半個朝廷的龍之逆鱗;但也不能過于無聊,無聊到大家都不愿意敷衍這其中的訣竅把握,可是相當之微妙高深,難以揣測的。即使老成持重如長孫相公,也未必有這十足的把握。
至于林貌嘛真不是長孫無忌要小瞧這位陛下的幸臣;現代世界的諸位貴客們或許對光怪陸離的現代科學熟稔在心,但在傳統經術訓詁上的造詣但以大手子那一筆比狗爬好不了多少的毛筆字判斷,那便實在是不太好恭維了。
好吧,李先生的毛筆字倒是超脫了狗爬的范圍。但總體而言,依舊不如尚在啟蒙中的長樂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