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無大事,凌銳和謝嶸的日子就分外滋潤。
敏王日漸焦躁,朝中大臣又在上書請王爺們就藩,這一回豐慶帝有些心動了。
豐慶帝腦補太過,覺得被這么多成年兒子圍著虎視眈眈,好像不大舒服,反正大的走了,小的還在身邊,他不缺孩子們孝順。
敏王當然不愿意,這一走就意味這他對那個位置徹底無緣了。
淑妃也急了,她做夢都盼著兒子能坐上那個位置。
在兒子失去大位的前提下淑妃終于清醒,不再把江皇后視為眼中釘,兒子當不了皇帝,她拉下江皇后有屁用
那怎么樣才能幫到兒子
淑妃會的都是后宮陰私手段,雖然不上臺面,但是有用,只要成功就一擊必中。
比如上一回她借太子妃的手暗害江皇后,成功了的話簡直賺翻。
淑妃在自己宮里慢慢修剪一株紅梅,最后咔嚓一剪刀,把開的最好最美的一簇給剪了下來。
侍女一愣,淑妃放下剪子,淡淡道,“剪壞了,扔了,換新的來。”
侍女趕緊吩咐下去,淑妃回到暖閣榻上,侍女奉上燕窩羹,淑妃有一下沒一下的吃著,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讓太子直接下臺。
可是怎么樣才能讓太子下臺
朝堂上的手段淑妃不懂也伸不了手,后宮的手段她倒是精通,但是東宮雖然也在宮里,卻是和后宮完全隔開。
要是上一回沒放人出宮,那淑妃還有人用,現在對于東宮,淑妃并沒有多少觸角探過去。
不過就太子妃的能力,淑妃覺得自己能碾壓她。
殺了太子不可取,因為豐慶帝一定會追查,只要牽連到自家一絲一毫那就完了,最佳的辦法就是弄傷太子,或是毀了容,或是殘疾,這樣太子就再也沒了繼位的可能
淑妃一邊喝燕窩羹,一邊在思考弄殘太子的一百零八種方法。
下毒,給馬鞍動手腳,安排死士等等,每一個主意都有不同的實施方法,甚至還得考慮到收尾。
淑妃單獨是做不成的,得有幫手,還不能讓兒子知道。
淑妃不傻,把兒子排除在外也是給兒子一道保障,若是敏王也跟著摻和,萬一出事,敏王沒法辯解。
另一邊,太子的屬官中有個人從謝嶸建議太子去給先皇后祈福這件事中得到了啟發,發現豐慶帝其實不喜歡太子扎根在朝堂上。
究其原因,“陛下年紀大了,他不喜有人和他爭權奪利”
終于有聰明人看到了這一點。
但是太子傻眼了,那怎么辦,難道讓他主動退下,可這怎么行
既然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么想辦法化解也不是不行。
就有人道,“太子若犯些小錯反而能讓陛下放心。”
不這么完美,就代表年輕不成熟,需要父親幫扶照顧,豐慶帝對太子的敵意也能減輕不少。
于是太子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
謝嶸得知后挑了挑眉毛,喲,太子不蠢啊,可惜醒悟的太晚了,你現在裝拙,敏王可不會容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