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個世界也三個多月了,寧貞基本了解了這里的生活常識,原主的課本都過了一遍,只有數理化摸不著頭腦,數學的加減乘除寧貞是會的,其他就實在為難她了,好在生活中也用不到解方程式。
文科她過起來很輕松,便是枯燥的政治課本,她都能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她還養成了每天看新聞的好習慣,寧父嘀咕女兒提前進入老年生活。
網絡上總結國內新聞每天都是自己國家一片祥和安康蒸蒸日上,國外水深火熱,天天打仗恐襲,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
寧貞覺得不是,主播嘴里平平淡淡的一句話,你要會解讀,不會解讀,只能流于表面。
不過老百姓也沒這時間精力去解讀這些,說實話也不會。
等到把這個世界了解的七七八八了,寧貞大家宗婦的責任心就冒出來了。
在上輩子,不管是寧家還是高家,那都是有糧倉的,這么說吧,遇著天災顆粒無收,餓死的都是老百姓,高門大戶是不用擔心沒糧吃的。
因為他們每家囤的糧供應自家吃個年甚至更長都不是問題,這不單單只是主人能吃飽,家里的下人,親朋之類的都不會餓肚子。
親朋不用擔心,反正家家都有糧倉。
家里的下人也是要保證的,否則外頭餓紅了眼的暴民搶糧,誰守衛,誰保護
而且還會遇到領兵的征糧要糧,大戶人家基本都能拿得出。
這可不是一斤兩斤的糧食。
高家就有不少糧倉,每年新糧入倉,存放時間久的舊糧就會拿出來消耗掉,總體存糧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便是普通百姓家,備個個月到半年的糧也不稀奇,鄉下人家家里不存滿一年的糧就要餓肚子。
但是在這個世界,因為物資太過豐富,基本沒有人家會囤糧,鄉下可能還好些,城市里人們追求新鮮,菜幾乎都是天天買的。
國家強盛,有著強大的倉儲和運輸能力,也供得起民眾這樣生活。
但寧貞還是擔心。
她了解到哪怕科技發達,糧食還是來自于土地,一旦有什么意外,家里沒糧怎么辦
寧家的存糧在寧貞眼里等于沒有。
寧母買米都是五斤十斤一買,吃完了再買,美其名曰新鮮還能換換口味。
這在寧貞看來一點都不可取。
她從網絡上了解到哄搶這個詞,也就是說一旦發生了不可控的意外,民眾們還是會搶購物資的,哪怕媒體一再呼吁物資充足,不必哄搶,老百姓還是不聽的。
寧貞也從寧母那里聽到過搶鹽,搶米,搶方便面,搶藥的事,她一開始以為是強搶,后來才知道是搶購。
這說明什么說明即便物資豐富,老百姓的抗打擊能力卻不高。
意外發生,老百姓只能依靠國家,而國家如果顧不過來呢那老百姓只能完蛋了,哪怕國家有物資,怎么才能第一時間送到百姓手里
這勢必無法全都兼顧,肯定有很多人是得不到及時救濟的。
這個世界人們追求錢,但在寧貞上輩子,銀子雖然重要,不過世家豪門對糧食也是極為看重的。
這個和生產力有很強的聯系,上輩子的生產力和這里完全不能比,但寧貞覺得居安思危也很重要。
手里有糧心里才不慌,可家里只有一點米,雙開門大冰箱里也有一些食材,可這才多少加上零食等物,寧貞看過,寧家的所有食物不過供應三個人吃一個星期到半個月頂多了。
這還得省吃儉用,這點東西根本給不了寧貞安全感。
于是她委婉地和寧母提了要多買一些糧食在家里。
寧母詫異,“買這多干嘛時間長了不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