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漸漸地眾人也知道蘇涼的技術不僅細節拉滿,而且確實實戰價值很高。
而蘇涼的這些技術也不是在國家隊內學習的,而是他進入國家隊時就自帶的,在國家隊內,教練給他安排的訓練項目還會結合蘇涼原本自身的訓練習慣,然后再做調整。
單從這些角度說起來,裴景的工作量和難度好像確實不如其他教練那么高。
張棟成還在說呢“老裴你現在都有功夫報名海外的短道速滑教練論壇學習了,照你以往的工作量,怕是沒有這個學習的余力吧”
裴景搖搖頭“哪兒啊,帶蘇涼輕松要是不帶腦子地帶他,那確實挺輕松,但我多少是個教練,不能真的不帶腦子給他訓練吧”
“蘇涼這小子,在技術上有他自己的理解,包括細節到膝關節區角多少,每一個角度的變化對身體力量的施展和運用是不是會有影響,包括過彎時身體內傾角多少能夠達到最有效的速度轉化和提升。”
“用他的話來說,運動也是一門科學。”
“咱們國內早些年的時候,訓練那是只講究一個詞,勤奮,那是普通運動員一天訓練8小時,優秀運動員一天就得訓練10小時,感覺一天到晚不訓練那么長的時間就不夠勤奮就不夠上進了。”
“其實咱們現在有些地方隊伍,也還是這樣的訓練態度。”
“但是你說蘇涼他吧,他訓練勤不勤奮也勤奮,但是他特別地遵循科學的訓練方案,不會追求過度地訓練,但是也不會讓自己的身體太過輕松。”
“用他的話說,就是適當地刺激身體能力的提升,他說我現在的年紀,能力的提升空間還很充分,不必過分追求訓練量的增強。”
裴景跟張棟成嘀嘀咕咕地念叨了許多,然后搖頭道“蘇涼這小家伙,他腦子里科學訓練這4個字算是根深蒂固了,我一開始也覺得他的有些訓練量會不會不夠大,又有些訓練的內容會不會負擔太重”
“總之看著他訓練,又跟咱們那個外教埃里克溝通得多了之后,我是覺得,不多學點東西不行。現在各個國家都在講究科學訓練,咱們雖然也提倡,我以前也覺得咱們現在做得不錯了,可是還是有差距。”
必須得改。
必須得學。
反正自從帶了蘇涼之后,裴景就像是背后時刻有人在攆著他跑,他自己還不敢停下來,否則停下來了,等自己帶的選手有問題提問的時候,他一問三不知,那算是個什么事兒
裴景搖頭嘆氣“反正啊,帶蘇涼這家伙,可一點都不算簡單,那是真的累。”
自己帶的選手是個卷王,自己卷生卷死不算,連帶著他這教練也卷生卷死。
不過帶著蘇涼的這半年多時間,裴景覺得收獲也是真的多,畢竟蘇涼對于自己的每一個技術細節都摸得很透徹,會去下功夫鉆研,裴景跟他一塊兒研究一些細節的技術調整時,直接取蘇涼的訓練數據,論文材料都已經整理了幾篇出來了。
兩人一邊聊著,一邊說起正在進行的四分之一決賽分組抽簽。
“也不知道能抽到什么樣的簽。”
其實說起來,這四分之一決賽的晉級標準比起預賽將近三分之二的淘汰率已經要好很多了,但是相對的,四分之一決賽的選手平均實力也已經上來了。
像是先前預賽階段趙永嘉那樣幾乎完全沒有國際賽事經驗,個人實力也相對一般的選手,在四分之一決賽階段可以說是不復存在了。
所以說,其實選手們真正的考驗應該是從四分之一決賽開始才對。
先前的預賽,像是蘇涼、崔昌熙、埃利澤這些選手,在預賽階段基本上都沒有怎么使勁兒,除了1500米的滑行必須要消耗的體能之外,他們的狀態大都保存得非常好。
哪怕是孫睿翔、武剛他們,其實在預賽的時候也并沒有真正有太劇烈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