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便給四皇子安排了幾位翰林院名師,開始每日教他讀孝經、禮記。
從皇帝到太子,誰都不知道,他們做出的決定背后,還有一只無聲無息無形的手。
四皇子慕容荻的地界,沈青葉是斷然不會讓沈家插手,可如今換了皇子慕容萩,他們不止要幫這皇子站穩遼東,還要借他的手,用他這把大牛刀,開劈開遼東軍鎮官場的藩籬,打開這座北大倉的大門。
沈圖輕描淡寫地幾句話,給慕容萩勾畫出未來在遼東建港,將遼東大片原始森林中的木料草藥山珍野味,拿出來換成糧食和兵甲戰馬等等。
有了這等雄厚的物資支持,別說那些趕來進犯的北蠻,就是去北蠻王庭打個轉,慕容萩也不帶怵的。
至于讓沈家負責軍鎮外開荒事宜,慕容萩更是求之不得。
皇帝是泥腿子出身,少時吃過不少苦,對百姓疾苦深有體會,故而在制定政策時,出發點其實大多是為百姓著想,目的也是好的,只不過在執行方面,層層下達過程中,總是有人故意鉆空子謀利,最終落到實處時,經常就與他的初衷相悖。
由于邊關戰線漫長,路途遙遠,軍鎮的糧草運輸成本極高,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皇帝就要求各軍鎮屯田養兵,避免糧食運送途中的損耗和浪費人力物力。
這就要求軍鎮的士兵除了日常的訓練和巡邏守城之外,還要開荒種糧,以求自給自足。
邊關軍鎮要求成士兵守城,七成士兵種地,平均每個士兵每年必須產出十八石以上,可以自留十二石為口糧,其余上交。
可問題是,皇帝和朝廷官員,都是生在中原或江南豐饒之地,哪里知道北疆邊關的土地貧瘠,其后惡劣,無論是土質肥料還是水源都嚴重匱乏,導致開荒不但費時費力,產出還遠不如南方的一半,根本不足以養活龐大的軍鎮官兵及其家眷。
最終朝廷還是不得不參考北宋時的開中法,以鹽引換取商人運來的糧食,來彌補軍屯產糧不足。
自古鹽利就是暴利,各朝各代換湯不換藥的堅持鹽鐵專賣,將鹽引卡的死死的,商人們想要借此謀利,單純從產糧區運糧來換鹽引的成本依然很高,就不如招攬流民做佃農,在軍鎮附近開荒種田,收獲后至今換取鹽引。
如此就是軍屯和商屯結合,在推行初期的確解決了邊關的糧食危機,可這官商交易之中,難免出現貪污腐敗,軍中虛報人頭領空餉的屢見不鮮,現在更有拿商屯充軍屯的,沈圖見得多了,自然不愿讓自己人辛辛苦苦開出來的地,最后變成了別人的囊中物。
那么,皇子慕容萩這把牛刀,他就非借不可。
更何況,沈萬年還在信中告訴他,可以悄悄地告訴皇子,如今晉地無人,圣旨尚未抵達,那邊還以為即將就藩的是皇子,那么他們原本計劃交易的黑石炭,其實也不是不可以繼續進行
反正,那本來也是慕容萩的封地,就算后來有人發現,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消息不通,派去的人提前接收,等知道換了封地時,交易已經完成了。
這一招,打的就是個時間差。
現任晉王慕容荻還在京城養傷,就算派了長史去晉地王府先行打理,卻也未必能那么快就將手伸到石炭場去
只要動作夠快,那些黑石炭就能變成白花花的銀子呢
這話一說,慕容萩的眼睛瞬間就亮了,沈圖覺得,這亮度,絕對不亞于最純正的雪花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