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螢在一旁掩嘴笑,兩個孫子也跟著笑。
她覺得這家人的家庭氛圍極好,雖然窮困潦倒,但和和睦睦,不曾有過抱怨。
胡縣令問起安縣那邊的受災情況。
梁螢粗粗說了說,比平陰這邊受災要輕許多。
胡縣令無比慶幸道“幸好上春把水渠給弄出來了,現在雖然被淹,好歹有水渠把河水給兜出去,若是以往,照這樣淹下去,只怕顆粒無收。”
梁螢“聽說寓安那邊旱得要命,咱們這邊又澇得要死,今年的日子只怕更不好過。”
胡縣令憂心道“天災人禍,照這形勢下去,恐會生出亂子來。”
兩人就這起天災議了許久。
翌日梁螢也跟著下鄉去看田里的情形。
大部分稻田都被淹了,之前修的水渠足夠深,田埂上的缺口一個勁兒往外排水,河水也盡數往水渠里奔涌。
胡縣令說得不錯,幸虧有這套灌溉系統疏通,讓流進來的河水不至于淹堵,能有效回流出去。
不少小孩在家中呆不住,跟著自家父母出來拿箢篼捉魚。
他們把箢篼堵到田埂的水渠上,揪了幾把野草扔進去,只要田里有魚兒,總喜歡跟著水流走,到了箢篼那里就出不去,只能被困在里頭。
因著這些水都是從河里流入進來的,自然有魚,主要還是河鯽居多,也有小蝦。
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他們體會不到水澇的厲害,只覺得好玩,個個挽著褲腿到處抓魚,甚至女娃也有好幾個。
周邊有大人們看管,倒也不至于危險。
這不,梁螢見到一七八歲的女娃提著竹簍,好奇去看她的收獲。
那女娃無比得意打開竹簍給她看,里頭竟然有半簍多,還有些五顏六色的小雜魚。
她瞧得稀奇,也到箢篼邊替女娃捉,里頭還有一條泥鰍,她捉了半天都弄不起來,最后還是那女娃捧起來的。
泥鰍可比鯽魚狡猾多了,沒一會兒就滑落到地,兩人連忙去捉,弄了一身泥漿。
不遠處的譚三娘看得直搖頭,說道“阿螢你多大了,還這般貪玩兒。”
梁螢嘿嘿地笑。
誰能拒絕得了這種鄉村的魅力呢,抓小魚小蝦的樂趣不論多少歲都能玩許久。
他們回去時村民還送了不少河鯽,梁螢掏銅子兒讓譚三娘去買肥豬肉熬油來炸魚吃,可讓衙門里的人解了回饞。
在她的吃喝方面趙雉從不吝嗇,趙老太也經常問她夠不夠花,因為老太太覺得男人掙錢就是拿給女人花的。
梁螢也不會推辭,她還沒領過月例呢。
雖然衙門窮,但她想的那些賺錢法子確實也能搞錢。
在平陰這邊逗留數日,看胡縣令能應付后,一行人才回去了。
安縣的洪澇比平陰輕微多了,這幾日天氣放晴,水稻陸續抽穗。
戴著草帽望著藍天碧空如洗,梁螢無比慶幸老天爺賞飯吃。
李疑也頗覺欣慰,“可別又下暴雨了,要不然今年的日子真的難過。”
梁螢背著手邊走邊問“我們的糧倉可還有盈余”
李疑點頭,“秀秀一直讓使錢銀,少動糧食,去年的公糧還留有半數沒動過。”
梁螢“今年受災,糧價肯定會瘋漲,得節約用糧。”
兩人過去看新建造的糧倉。
梁螢不懂存儲的建造知識,李疑同她講了講,頗為講究,需要用到的材料除了紅燒土碎塊和黑灰等物,還會用上草木席子等,防止回潮。
對于她不懂的東西從來不會去質疑,就像不會去質疑胡縣令的灌溉水渠是否管用一樣。
她始終相信古人的智慧與傳承不比現代人差,他們一代代累積下來的經驗在這樣的環境里定然是最適宜的。
炎炎夏日的甜瓜清甜解暑,這些日從蠻鸞山又遷移了一批村民過來。
這回過來的有十多人。
梁螢問起外頭的情形,個個都說今年要出大禍,現在外面許多受災的流民四散逃離,他們過來見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