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議攻出去,也有人害怕是引蛇出洞,兩邊爭執不休。
在雙方都打疲的時候,趙雉忽然下令猛攻。
剛開始城里的士兵還以為又是跟以往那樣,不曾想,這次的轟炸來得異常猛烈。
河城的城墻曾被加高過,攻打起來要比其他城困難得多。就算有火藥相助,城里的士兵也是前仆后繼。
誰都沒料到,這場進攻整整持續了一個月。
寒冬臘月的戰火在兩軍膠著中仿佛看不到盡頭,直到梁螢用跨時代的眼光給他們鑄造了殺人利器,才迫使俞州軍方寸大亂。
如果說火藥箭是啟蒙,那“飛鳥”就是現代妥妥的轟炸機。
飛鳥是吳元提出來的。
既然火藥箭在引燃時能迅速飛躥出去,那讓它飛上天空是否也是可行的
他提出來的這個概念,當即就讓梁螢想到了轟炸機。
于是一人仿造飛鳥,用竹篾編成鳥身,身體呈圓球狀,兩側裝羽翼。
采用火藥箭的原理,鳥身內裝置密封的火藥包,羽翼下則捆綁能讓它一飛沖天的火藥筒。
當火藥筒引線被點燃時,燃燒的熱能促使它飛躥出去。
兩側的翅膀和尾羽能讓它在空中保持平衡。
待火藥筒里的火藥燃燒完后,飛鳥沒有動能支撐,會極速下墜,而從火藥筒連接到身體里的引線則會繼續燃燒,直到引爆火藥完成爆炸。
吳元的手動能力極強,梁螢在一旁配合。
編織好的飛鳥需要像風箏那樣用漿糊把紙張一層層糊上,因著它的內部需要裝置爆炸的火藥包和火藥筒相連的引線結構,體型相對碩大,好似一只鷹。
之前的火藥箭采用的是竹筒,現在仍舊是竹筒,只不過更加細長。
捆綁在羽翼下有六條火藥筒,兩邊各三條,內部引炸的火藥室設計得相對復雜一些。它需要從高空墜落引爆,而非火藥箭那樣三百步直接引爆。
這個東西還需要借助風的力量。
兩人只是心血來潮的一項創意,技術并不穩定。
起初那只“飛鳥”點燃引線后,確實借助木架在他們的預料中飛上天空,就跟竄天猴差不多。
兩人仰頭望著它越飛越遠的身影,不由得充滿期待。
只是遺憾,它還沒落地就引爆了。
于是兩人又進行改進。
也虧得吳元有鉆研精神,對這個東西的翻新花樣很有興致,反復試驗了七八次,才做出相對比較穩定的“飛鳥”來。
梁螢親手糊的紙張,糊了十多層。
并且還寫下使用方法。
在趙雉他們與俞州軍膠著時,“飛鳥”被首次投入試驗。
因著當時沒有風,并未使用,后來在傍晚時分,見旗幟的風向是吹向城內,他們當即把“飛鳥”放置于木架上。
它高昂著頭顱,仿佛隨時都會一飛沖天。
平頭忍不住好奇問“這東西真能飛嗎”
趙雉沒有答話,鬼知道能不能飛。
雙手同時點燃羽翼下的引火線,它頓時發出滋滋聲。
當火花燒進火藥筒時,巨大的熱能噴射而出,六條火藥筒的熱能足夠促使它“咻”的一聲一飛沖天。
眾人情不自禁仰頭張望。
廣陵兵哪曾見過這種稀奇把戲,全都好奇地瞪大眼睛,一臉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