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的心落進了肚子里,甭管她是公主還是郡主,造反就是造反,一反到底。
這是一顆能定乾坤的定心丸。
在這個硝煙戰火彌漫的節骨眼上,一些人慕名到訪俞州,前來見識一下顧老兒書信里的“奇葩”世道。
上次梁螢把他罵過一頓后,顧老兒心里頭不痛快,跟摯友書信吐槽,結果把遠在東州的一群老頭吸引過來“打卡”。
有四個老頭組團前來圍觀。
他們這些人最年輕的也都六十歲了,正常致仕的只有一位,其余則是中途受不了朝廷腐敗,主動告老還鄉的。
顧老兒一兒一女,閨女遠嫁,兒子在其他州做官,老兩口圖清凈,在家鄉落葉歸根,也挺閑。
得知摯友們過來,老頭兒滿心歡喜。
跟他一樣正常致仕的也是郡守,叫齊大宏。
另外三人有吏部郎中、京兆和御史中丞,都曾是朝廷里的京官,后來因為各種原因被貶,黯然離場。
這些人久居官場,看著朝廷一步步走向衰敗腐朽,直到至今被楚王把控,縱使想去做點什么,也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齊大宏跟黃京兆是同鄉,接到摯友顧老兒的吐槽信,頓時對俞州生了濃厚的興致,要過來漲漲見識。
黃京兆在家閑著無事,也跟著過來,順帶還把自己的朋友也招呼上了。
于是四個老頭組團過來見識顧老兒口中的這個荒唐世道,給老年生活增添點樂趣。
先抵達桂枝村的是齊太守跟黃京兆,顧老兒夫婦在村頭接迎。
兩個老兒坐在牛車上大老遠朝他們揮手,顧老兒高興回應,大聲問道“重光一路可還順遂啊”
齊太守應道“順遂”
牛車抵達村頭,這些年兵荒馬亂的,見一回可不容易。
兩個老兒下了牛車,由仆人打發走村民。
齊太守一襲粗麻布衣,激動地握住顧老兒的手,說道“長卿瞧著比我硬朗,我這兩年這痛那痛的,全都是毛病。”
當即又同李氏問了聲好,給夫妻倆介紹黃京兆。
雙方相互致禮。
黃京兆說道“我們過來時聽說廣陵那邊在打仗,不知俞州境內可有風聲”
顧老兒擺手,“多半是那幫土匪要奪廣陵。”
當即同他們說起目前俞州的情況。
幾人邊走邊聊。
齊太守拄著拐杖,看周邊莊稼地里已經收割完,問道“今年風調雨順,桂枝村這邊收成可好”
顧老兒“收成不錯。”頓了頓,無奈調侃道,“不僅收成不錯,說不定家家戶戶都還有余糧呢。”
這話把齊太守逗笑了,知道他在信里的吐槽,打趣道“只怕長卿你做了幾十年的官,還極少見到老百姓手里有余糧的。”
顧老兒“那可不,咱們桂枝村人口不多,田地充足,幾乎每家每戶手里都能分得二十多畝地,若是產糧多的,交三成公糧,產糧低的,只交兩成。”
黃京兆忍不住插話問“當真沒有租子”
顧老兒擺手,“沒有租子,村民跟衙門簽的租地契約,只收三成公糧,其余全進自己的腰包。
“不知你們過來時有沒有看到,有的村開始修路了,衙門說只要當地人把出行的道路擴寬到牛車驢車能通行,實現什么村村通,縣縣通,上頭就會把徭役取締。
“像扶陽和平中那邊已經把徭役取締了。”
在回去的途中有村民跟他們打招呼,雖然顧老兒心中不服,但還是不得不承認這幫土匪確實比先前的夏氏受老百姓歡迎。
齊太守沒有顧老兒那般迂腐,捋胡子道“老百姓沒有徭役在身,且只上交三成公糧,日子是要輕松許多。”
黃京兆說道“我們沿途過來,當地老百姓對州府口碑甚好,可見有下功夫。”
顧老兒“起初我也沒把那群土匪放在眼里,畢竟是一群草莽武夫,只知道打打殺殺,哪里懂得治內。
“不曾想,花樣多得很,一套又一套的。
“他們那群人原本是永慶那邊的,因著夏氏想圖謀臨都和永慶,結果反丟了俞州。
“我甚至還聽說土匪跟俞州打仗都是從永慶老百姓手里借的軍糧,老百姓反而做了公家的債主,我活了一大把歲數,還是頭一回聽說。”
這話把兩人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