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她們又到附近的集市湊熱鬧趕集。
梁螢看到當地的雜貨鋪里有麻繡售賣,心中頗覺欣慰。
她指著麻繡同武安講它的原產地,還有周記的清醬,蘸鞋拔子都好吃。
市集上出現的許多熟悉小商品都是她花功夫帶起來的。
那些東西雖然在這里不起眼,但當它們能在每個角落里出現時,給衙門帶來的商稅利益將是巨大的。
不僅如此,一些商賈還會主動給學堂捐款爭名聲。
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為了能博得好名聲,他們會資助學堂博取美名。
從郡府里了解,目前永慶郡內的學堂占了近半開銷來自商賈們的捐贈。
這些人有賈叢修,平陰黑陶朱家,做生絲買賣的周家等等。
當初衙門扶持他們把產業做起來,現在他們主動回饋,與衙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相互扶持,互利互惠。
底下的老百姓能得溫飽,治安太平,有冤能伸,有學可上,對未來有憧憬,公糧自然上交得心甘情愿。
這又是一個良性循環。
地方衙門把老百姓伺候好了,經濟抓起來了,他們領到的月俸就會更豐厚。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哪怕現在的農作物產量還有待提高,品種單一,生產力落后等等存在著諸多問題,但至少大框架已經構造好了,已經進入一個井然有序的循環。
待到有足夠的實力時,再從外來引進作物新品種。
水稻產量不高,那就引進紅薯玉米土豆這些可以管飽的東西。
沒有棉布被褥,那就引進棉花種植,讓它取代麻布。
有些東西既然無法從技術上攻破,那就直接去引進好了,總能搞出些花樣來讓生活過得更安逸。
梁螢的思路清晰無比,堅決遵循務實道路,雖然她經常跟那幫土匪畫大餅忽悠,但絕不會忽悠老百姓。
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她對最底層人的需求了解給武安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所有出發點都是滿足那些命如草芥的老百姓。
在這樣混亂的世道是極其不可思議的,武安只覺得整個三觀都被顛覆了。
可是看著那些人們欣欣向榮,個個都帶著一股子積極向上的憧憬,真的讓人欣慰。
從曾經飽受戰火饑餓磨難的世道,一夜間變革成現在的人人有地種,家家有余糧的盛景,不就是治國者最理想的海晏河清嗎
溫飽、學堂、小商販經濟,這些東西是武安以前不曾去接觸的。
如今從那華麗廟堂走到人間,感受俗世煙火,內心受到極大的沖擊。
不管她承不承認,這里的人們就是生活得好。
沒有盤剝欺壓,只有扶持,衙門成為了他們的服務者。
那種角色顛倒令武安難以適應。
可是她心中又同時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這里的“水”,是能載舟極速前行的,乘風破浪,揚帆啟程。
從永慶到臨都,再到雁門,進俞州,一路過去道路暢通無阻,商旅往來,一派欣欣向榮。
她們進入到扶陽時,當地的衙門正向老百姓們借糧。
人們主動排起長隊給公家送糧。
哪怕冬日寒冷,可是他們的心是熱的,說出來的話是暖的。
不知道為什么,看著那些舉動,武安不禁生出一種奇怪的錯覺。她明明是從京城來的,明明見識過世間的所有繁華,卻有種鄉下老太太進城的怪異感。
士農工商,朝廷對商賈多數采取的是打壓政策,但這里的衙門會扶持。
女學更是天方夜譚,世人對女人多加約束,這里卻鼓勵她們走出去跟男人搶飯碗。
老百姓明明是統治者手里的牲畜,這里卻被高高捧起,翻身農奴把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