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涼,甭管戰火燃燒得有多激烈,仍舊阻擋不了地里的莊稼迎來秋收。
在京畿戰事膠著時,俞州這邊早一些的水稻已經可以收割了。
當地人能平安渡過這場危機,迎來壯大,委實不容易。
在田里揮舞著鐮刀收割水稻的人們說起這次東州那邊的戰役,感到無比慶幸。
坐在田埂上休息的老兒道“也多虧上頭的人有腦子,倘若未能化解汶陽軍,咱們俞州多半是保不住的。”
稻田里割水稻的年輕人應道“現在好了,汶陽金林俞州三支兵合為一體,以后誰若敢來欺負咱們這邊的老百姓,直接打回去。”
老兒笑呵呵道“那倒是,誰都別想來搶咱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天王老子來了都別想。”
隔壁田的婦人道“聽說金林那邊巴不得咱們俞州軍過去呢。”
老兒應道“那可不,誰不想取締徭役,分得自耕地豐衣足食啊
“前些日我還聽從縣里回來的李六郎吹牛,說過不了多久咱們俞州這邊也要開辦學堂了,公家免束脩收六歲以上的孩子去開蒙受教,且不論男女都收。”
婦人直起腰身,好奇道“馬大爺可莫要哄我,哪有女娃也去學堂的”
老兒拍腿道“起初我也不信,那李六郎說永慶臨都雁門那邊每個縣都陸續開辦起來了,現在輪到咱們俞州了,據說學堂能順利推進的話,以后村里也會開辦起來,讓村里的娃娃也能去開蒙。”
挑著空籮筐路過的鄰里道“馬老兒你可莫要哄我們,上學堂要花好多錢銀哩,光那書本就貴得不得了。”
馬老兒“李六郎經常在縣城里跑,我是聽他說的,總不會空穴來風。”
這個話題引起了人們的興致,做累了坐下來喝水七嘴八舌嘮了起來。
他們這些人世代都是文盲,若是公家能免束脩興辦學堂,自是高興,畢竟誰不想后代能有更好的機會去做學問呢。
不過聽到女童也能去學堂,還是感到不可思議。
馬老兒倒是個開明的,說道“我家三郎的閨女現下才兩歲,以后待她長大了,若是鄉下也有學堂,定要送她去開蒙。”
婦人道“咱們俞州不也有女官嗎”
“有聽說過,不過人家的老子據說是太守。”
“嗐,管他是誰呢,女人當官就是稀奇。”
“我覺得以后說不定還真會有女人來做官,現在咱們俞州是大長公主的管轄地,她就是女人,多替咱們這些婦人考慮考慮前程,也在情理之中。”
“女人做官像什么話啊,拋頭露面的。”
“若是你家的閨女做女官,替你們老楊家光宗耀祖,你還嫌拋頭露面”
“老迂腐,誰不想家里頭能供養出一個官來,甭管男女,都是一件體面的事。”
“我看你們都別瞎想了,沒有點家底的哪能供出官來”
“這話說得,那當初誰敢想豪紳手里的田地啊,現在不也成了老百姓的地”
“對對對,其他地方不敢想,但咱們俞州人敢想”
這話引得眾人大笑。
如果說土地能保住他們的飯碗,管了溫飽,那教育,則是讓他們對下一代的前程充滿了期待。
在這個落后又貧瘠的時代,讀書人僅僅只占了極少的部分,在他們眼里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而現在,全民普及。
溫飽、教育、道路、商貿往來,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平穩發展起來。
哪怕他們的生產力極其落后,糧食產量遠不能跟現代比,但大量的田地暫時能填補。
哪怕學堂里的娃娃們最初只能在沙盤上練習寫字,但他們已經開始有機會去接觸學習被上流階層壟斷的教學了。
哪怕現在社會還處于小農經濟模式,但已經有不少作坊在衙門的扶持下把商品銷往各地,已經有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