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除夕,劉徹收到邊軍奏報,西域小國刁難大漢商人。
張騫陪商人前往西域那次樓蘭等小國就曾試圖阻止過漢使,但那時他們只是試試,霍去病正值壯年,他們擔心被霍去病滅國。
如今大漢不斷往北推進,沒少在西北修城,武威、張掖、酒泉等等,他們就認為收不收大漢商人的過路費,早晚也會被滅國。
劉徹多年以前曾跟兒子說過,他沒有想過成為功蓋祖輩的明君。劉徹最初確實希望四夷安定,互不侵擾。匈奴屢次用行動證明但凡他們還有口氣就會侵擾邊關,這才導致劉徹總想滅了匈奴統一草原。但他對周邊小國依然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比如東北的朝鮮,若非朝鮮越境殺害遼東太守,劉徹也不會陳兵關東,嚇得朝鮮臣民殺了王降于漢。
大漢如今宛如一條巨龍,以至于劉徹收到邊關奏報懷疑他年邁眼花。太子到宣室殿幫他處理奏章,劉徹讓他先看看邊關急奏。
太子揉揉眼睛“樓蘭”
劉徹見狀不禁笑了,原來不是他一人感到不可思議。太子忍
不住問“誰給他們的底氣”
“西域諸國沆瀣一氣”劉徹問。
太子搖頭“看時間是一兩個月前的事。前幾日兒臣接待烏孫使者的時候問公主近來如何,暨陽公主的兩位心腹的氣色極好,話里話外表示,茲大漢國強民富,烏孫就沒人敢欺辱大漢公主。如此,烏孫真同樓蘭等小國有什么,公主不可能全然不知。”
關外跟關中不同,關中女子最多出去踏春秋游。關外女子可以日日出去賽馬,甚至可以宿在野外。暨陽公主聰慧,見到一個生面孔她也會令心腹打聽。
烏孫是大漢盟國,無需送節禮。可烏孫送了,說明烏孫依然希望同大漢守望相助。
“據兒,烏孫使者還在京師”
太子頷首“住在驛館無需用自己的錢,他們打算住到春二月再走。”
劉徹愣了愣,轉向兒子不確定地問“朕這是得了一門窮親戚他們孝敬朕的那些財物夠他們自己吃的用的嗎”
“驛館伙食都有定例,不可能一日三餐,頓頓雞魚肉蛋。住到春三月也用不了多少錢。”
劉徹好奇“草原兒女不是吃肉就是喝奶,吃得慣嗎”
“比起奶他們更喜歡奶茶。烏孫百姓不擅耕種,瓜果蔬菜極少,天冷無菜只能喝茶補充身體需要的青菜瓜果。雖然長安奶貴,但茶湯便宜,一個銅板可以買一大碗油茶。再說肉,烤肉雖香,這么冷的天哪有燉肉暖心。”
劉徹抬抬手表示不想聽,“他們留到春二月是不是另有目的”
太子頷首“同他們過來的還有一支烏孫商隊。拉的全是收拾好的皮毛以及牛肉。兒臣接見烏孫使者那日,商隊就把東西賣光了。他們打算換成茶葉以及生活用品。”
劉徹盯著兒子示意他繼續。太子坦白,他把昭平君三位好友介紹給烏孫使者,讓他們賺個差價。劉徹聞言不禁說“應當交給典客。”
“父皇,看烏孫的意思希望年年過來。總不能每次都叫典客出面。就算我們不賺錢烏孫也不信。烏孫使者同大漢商人熟了,說不定為了跟大漢商人往來替咱們收拾樓蘭。”
劉徹搖頭“那么點錢不值得烏孫國用兵。”忽然明白樓蘭為何敢找大漢商人要過路費,他們篤定大漢不會為了幾個商人出兵樓蘭。
太子也想到了“父皇,此事交給兒臣兒臣定讓您滿意。”
這么多年下來太子想做的事還沒有不成的。劉徹相信兒子不會叫他失望。因為烏孫使者還在長安,西域小國又不安分,除夕過后,劉徹哪都沒去。
正月初四,昭平君、公孫敬聲等人帶著兒女來給太子請安。其實希望兒女在太子和史良娣面前混了臉熟。以后他們不在了,或者不在長安,兒女受了委屈也知道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