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團首先帶游客去的是一個桑園,五月份正是開始吃桑葚的時候,說到這個桑葚啊,城里人不清楚,住過農村人是吃的不要吃了,也從來沒把桑葚當水果看過,像有些農村人,到城里后看到桑葚在城里賣這么貴,真是感覺世界觀翻天覆地。
從前浙江很多地方養蠶,桑樹也是遍地開花,但后來跟其他農作物一樣,大家進城打工,養蠶也不養了,自然桑樹也不怎么種了。這塊桑林是附近幾個村最大的桑樹林了。
旅游團也是沒想到采摘水果第一站竟然是桑葚,這種既合理又新鮮的感覺讓他們覺得很是奇妙,但奇妙歸奇妙,沒耽誤他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拿著小籃子進去。
還有的在入口跟老板商量“老板,我給你摘桑葉好了,儂也不用付我錢,等會我摘得桑葚免費吃就好了。”
這搞得,老板既想接受,又不好意思,畢竟人家是客人呢。
去過了桑葚園又去了枇杷林,枇杷也是個金貴的水果,按網友們的說法就是那都是按個賣的,不過農村的枇杷就沒有城里的那么金貴了,雖然價格還是有小貴,但是跟城里的比起來,簡直是普通蘋果遇到了紅富士,就連不缺錢的上海退休阿姨也直呼終于能實現“枇杷自由”了。
那個明天還要去寧波見朋友的一家人也很高興了摘了不少枇杷。
游客高興,果園主人家自然更高興,今天游客來了一批又一批,自己摘自己買自己吃,果園里到處能聽到人說笑的聲音,熱熱鬧鬧的,跟過年似的。
等到了四五點鐘,大家都累了,才返回了農家樂。
燒烤是六點鐘開始,大家也沒回村子里面去休息,就在農家樂坐了起來,也跟別的地方來的游客嘮嘮嗑,正好這傍晚的陽光也溫煦,天空被染成橘黃色,很是漂亮。
有幾個游客走到走廊上,看到有兩人坐在一枚小板凳上,正在聚精會神地制作著什么。
他們饒有興致地坐了下來。
“阿哥你
做什么東西啊”
其中一人回答道“做個十二生肖,用竹繩編。”
“那你做的是不是猴子啊做的真像。”
“是,做個猴子,齊天大圣。”
那幾人閑著無聊就旁觀起來,看了一會嘛手癢癢了,忍不住道“阿哥我能試試看不”
吳建明看了幾人一眼“猴子太難了,我跟你們演示一個牛吧,牛氣沖天。”
“好好好,牛也好。”
等幾人全神貫注地開始編起了繩,第二批游客也回來了,他們過去的時候正好看到走廊上圍著一圈人,嘴上還念叨著
“你這個不對,肯定錯了。”
“你這是牛么你這是牛馬吧。”
“我今天算是見識到了什么是指豬為牛。”
“能編出豬倒也算好的了”
看這邊這么熱鬧,新回來的也圍了上去。
“在干什么呢”
“哎呀,手工活啊。”
“好精致的牛啊,你看看人家師傅一下午編了多少牛了,再看看你們。”
“就會說,你怎么不來”
“我知道自己不會所以才不硬上啊。”
“”
比起都快吵起架來了的編制活,旁邊的木工就充滿了安逸,兩個男人,一個五十來歲,一個三十來歲,兩人一個顧頭一個顧尾,已經形成了默契的合作,手腳麻利地刨著一塊木頭,隨著刨刀的推進,木屑不停地往下掉,期間無人發聲。
專業,從容,默契,安逸。
這就是木工。
“”
到了五點多,天漸漸黑了,廣場上亮起了燈,工作人員也把燒烤架抬了出來,廣場外面是有燒烤臺的,但因為人數眾多,單單就今天晚上已經有兩三百人了,所以燒烤臺肯定是不夠的,得由廚房這邊架起好幾個臺子烤著,大家自由享用,不限數量,當然了,除啤酒外酒水是要另外算得,不過可以自帶酒水,只是大家出來玩的,帶酒水的人很少,這筆錢還是得讓農家樂賺。
廣場容得下近千人,兩三百個人當然沒問題,看著燈光下歡笑的人群,聞著食物的香味,大家仿佛回到了年少時期最自由自在的那個時候。
張語歆她們也過來了,張語歆帶室友們刷了臉,進去后幾個女生哇了一聲,說
“好有arty的氛圍哦。”
這個燈光,這個放蕩不羈的吃法,混雜在空氣里的各地方言和隨著熱氣騰升的烤肉味道,真像是到了什么國外的派對現場。
張語歆想了想,說“這就是中國農村風派對。”
“哈哈哈你這個說法很有趣。”
不過,這的確是一場極具中國農村特色的派對,連帶著今晚的風,明亮皎潔的月和縷縷多情的云都如同這一場盛宴的一份子。那既然是派對,自然也應該有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