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胡族甚至主動在朝廷里更改了漢名其實是想連姓氏也一起改了,但被崔曜勸住,說這些姓影響不大,漢人里復姓和胡人的復姓其實區別不大,取個漢名就可以了。
而南國的反應就更大了。
崔、裴、王這三家當年助力蕭君澤繼位的家主們都來到了襄陽。
他們在南國也算是位高權重,說自己是奉著蕭衍的旨意過來的。
這引起了巨大關注,在這個消息傳播速度極慢的年代,人們雖然對蕭衍執掌南國大權有所耳聞,但如今看到一國的都督們都來到襄陽這還算是敵國的地區,也不由陷入了沉默。
渤海高氏、并州于氏都是知道蕭君澤是南國之主的頂級豪門,但在看到這一幕時,還是不由地產生了懷疑那襄陽之主真的是南齊皇帝蕭昭澤嗎
看看這蕭衍一家獨大的態度,那樣的人物,那樣傳說中不可一世的人物,真的會將整個國家的事都丟給一個宗室權臣又或者那位國主真的會什么妖術,讓這些南國世家真的愿意交出權柄,甘與那些庶民一爭長短
這合理嗎
至于那些的普通的,不知道這消息,或者知道了也不會相信的普通士族,則感慨于南國居然也畏懼于襄陽的崛起之勢了,明明南國國泰民安多年,竟然還自降身份出現在這里,也不知是怎么想的。
南國使臣崔偃在修法會上輕車熟路,要求的是,不能輕易剝奪世族的土地、家產、積蓄、奴仆
雖然盔甲上被各種東西攻擊過,但他還是在問答環節,講解了這些年他們南國世家不易,天知道在換皇帝的同時,他們這些臣子也是跟著一波波換的啊,哪里有坐享其成的事呢
當然,他們士族提的條件也不是不能商量,比如需要我們土地,那是不是可以補我們一片海外的土地
需要家產,能不能給我們換點商船需要我們放棄奴仆,那解除契約后留下的,也不能怪我們對吧
崔偃說完后,裴家的家主裴芬之也隨后上臺,他稱南國如今開發海外,這需要巨大的錢財和勇氣還有虧折,他們這些世族并不是一無是處,他們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參與對海外的開發,也愿意承擔其中的損失。
如果將他們的土地錢財土收走,那想要再開發海外,就需要朝廷來組織,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和錢財,又哪是一個初建王朝可以負擔的呢
隨后便是王元遷上臺,講的東西和先前大同小異,但得到了世家大族們的交口稱贊,都是覺得襄陽朝廷每到一地,就清查土地,處理為禍一方的豪強這些他們都能理解,可不能趕盡殺絕啊,他們也是愿意低頭的,九品中正制不推行就不推行,但他們也是人,也需要一條上進的路不是么
條條消息匯
聚到蕭君澤手中,崔曜對此有些擔憂“主上,您畢竟還是南國之主。”
如果南國真的動蕩,對如今的襄陽來說,也不是什么好事,畢竟北魏還沒有恢復,襄陽需要一個市場。
“我知道,我也沒有打算真的處理掉所有世家大族。”蕭君澤微笑搖頭,“我們的人手還不夠,他們會是很好的開拓者。”
工業文明的孕育,需要農業的支持,在沒有化肥和育種技術發明之前,大西洋的鱈魚干、新大陸的蔗糖、棉花,還有土豆玉米,都給工業文明的了足夠的養分,讓原本只有千萬人的歐陸有足夠的人口繁育到整個世界。
而在這之前,東南亞的開發、離不開油和糖,還有稻米,光是中原的土地,在沒有這些之前,養育到八千萬人,就要開始陷入人地矛盾了。
這些世家大族,在他們生態位,就是去開拓新的領地,文明的擴張不會溫情,在最初的風口里,誰仁慈,就會錯過機會,被別人卷死。
他將這些事,變成一些容易理解的話,講給崔曜。
崔曜便又說起了軍府的事情,將胡人和漢人混在一起開辟軍府,而不是分開,真的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