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思科笑道“錢給的不多,但是日化廠廠長送了我兩箱牙膏,折合下來也不算少了。”
既然拍了廣告,就有被熟人認出的準備,狄思科倒也不怎么意外。
“小五,除了拍廣告,你還拍了別的沒有今天報紙上的那個人也是你吧”
“應該不是,我只拍過一支牙膏廣告。”
狄思科在服務大聯社里逗留好半晌,滿足了街坊們的好奇心,才拎著買來的東西一路回了家。
然而,他剛走進院子,就被老媽一把拉進了屋,大熱天的竟然把門窗都關上了。
謹慎程度不亞于克格勃。
郭美鳳將一份報紙拿給他看,指著上面的一張照片問“兒子,這人是你不”
報紙上的照片是黑白的,而且還是遠景鏡頭,人像有點小。
但狄思科仍是一眼就認出了照片里的人。
確實是他
拍攝地點是音樂茶座。
看演出服的款式,應該是在甄主任去聽歌的那天拍的,后來他嫌長袖服裝太熱,再沒穿過那套演出服。
三哥啃著他帶回來的醬豬蹄,疑惑問“我們都覺得照片里的人是你,但是名字對不上呀報紙上說這人叫狄道格”
狄思科“”
一時不知該如何解釋名字由來。
“這有什么”郭美鳳不愧是親媽,立馬就幫兒子找到了理由,“肯定是藝名我演出那會兒,觀眾只知道我是四兩銀,基本沒人叫我郭美鳳”
四哥見他們一直說不到正題,焦急地問“老五,你真的唱一首歌就要三百塊啊”
狄思科一愣,“報紙上連這個都寫了”
他趕緊展開報紙,仔細看了一遍新聞內容。
這篇新聞的標題為從“供給制”到“商品化”,文化市場的一潭死水變活了。
刊登在日報的第二版,幾乎占了一整個版面。
主要講的是改開以后,八億人看八臺戲的歷史被徹底改寫,打破了文化服務被國家包辦的格局,各地涌現出許多新型文化市場。
作者在這里舉了兩個比較典型的“文化商品化”的例子,一個是廣州出現了一家產值上百萬的影音公司,另一個就是北京的一間音樂茶座里,觀眾競價點歌,一首歌被爭出了三百塊的天價。
“狄道格”和“耶利亞音樂茶座”都被反復提及多次。
而且這篇報道中唯一的一張配圖就是他的那張。
見他放下了報紙,狄思慧又將另兩份也遞過去。
“五哥,這是今天的晚報和這禮拜的青年報,上面也有你呢”
狄思科心中詫異,但還是將報紙接了過來。
晚報的內容與日報的大同小異。
而青年報上那篇針對性極強的專題報道,則引起了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