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費該由企業出
大家一想,確實呀,這筆錢得由企業出。
那就沒人有異議了。
必須給足我們中方企業排面
意見統一后,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負責向北京請示,有人負責聯系媒體,還有人負責跟歐洲共同體方面溝通。
狄思科被分配給了商務處的二秘李爽,他們要盡快聯系到一位參加過貿易周,并且在內地有過投資的企業代表。
請對方談一下在內地經商的感受,對投資環境的看法,給他的老鄉們做個參考。
二人從眾多投資商中,選擇了西德的一家汽車公司。
這家公司已經與內地企業合資辦廠,算是在國內扎了根兒的。
狄思科覺得雙方是老朋友,請對方幫咱們做個宣傳,應該沒什么問題。
不過,李爽常年與這些外商打交道,深知他們的個性。
聯系到對方總部的投資經理后,她并沒有透露這份采訪的具體用途,只說新一屆貿易周即將到來,請他為參加貿易周的客商們,介紹一下在內地的投資心得。
投資經理答應得倒是爽快,上午拿到采訪稿,下午就回復了一份傳真過來。
在這份采訪的前半部分,大加稱贊了改革開放政策,對內地的現代化前景也十分看好。
后半部分提到,這次投資談判整整談了五年,但非常值得。
然后提醒大家,與內地談判要有耐心,切忌操之過急,而且要找到合適的談判對象。
狄思科仔細品了品最后這幾句話,扭頭問李爽“這份采訪能用嗎”
人家說的是實情,但是把它當成軟廣告來吸引投資商,好像又差點意思。
李爽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無所謂道“能用啊,怎么不能
用我提前跟國內聯系過了,
讓他們再采訪兩名外商。一片夸贊之聲反而顯得太假,
這篇采訪正好能中和一下,到時候三份采訪一起發”
狄思科“”
工作經驗果然是需要積累的,人家竟然還做了兩手準備
看這嫻熟的應對,處變不驚的表情,應該不是第一次處理這種情況了。
官方出面打廣告,那效率是相當高的。
得到領導批復的第二天,關于中歐貿易周的內容就準時出現在了三份發行量最大的西歐報紙上。
與此同時,負責向全歐洲各國進行廣播的德意志電臺,也開始播送中歐貿易周的廣告。
狄思科早上起床后,特意上街買了一份報紙。
翻開廣告版的第一頁就是一整版大熊貓啃竹子的畫面,第二頁開始則用有些夸張的超大號字體,刊登了中歐貿易周的中方企業求購信息,以及圖文并茂的企業和產品介紹。
報紙的一半內容都是關于中歐貿易周的,排版也相當醒目。
幾乎是把報紙當成貿易周宣傳手冊來用了。
不過,他們花大價錢打廣告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只是一上午的工夫,商務處就收到了幾十家企業的咨詢電話,其中甚至還有兩家蘇聯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