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家祖孫喬遷新居,在胡同里鬧出了不小的動靜。
歸國華僑的身份本就引人側目,榮潤良正式入住后,又挨家挨戶地拜訪街坊們,并告知大家,他的中醫館即將正式開門營業,歡迎大家來醫館就診。
醫館地址就是他買下的那套兩進四合院,前院充當診室和藥房,后院是他們祖孫的住所。
整個醫館只有兩個人,醫師是他本人,學徒是他那個一句中文也不會講的小孫子杰克。
盡管他訂做的藥箱藥柜已經陸續被送進醫館了,但他這一系列操作落在街坊們眼里,仍跟鬧著玩似的。
醫館開業后,大家礙于情面,在門前經過時會道一句恭喜,像老狄家這樣收到過人家禮物的,還給榮大夫送了開業花籃。
但是真正上門求醫的卻一個也沒有。
早年間破四舊的時候,中醫受到了不小的波及,好中醫十分難尋,再加上報紙上經常報道一些江湖郎中坑蒙拐騙的新聞,讓很多老百姓對中醫缺乏最基本的信任。
而且這位榮大夫在國外生活了大半輩子,老外能懂什么中醫呀
所以,大家寧可繞路去醫院掛號看西醫,也不會去家門口這個榮氏醫館看病。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排斥中醫,也有對榮潤良的中醫水平比較好奇的。
比如郭美鳳。
她打小跟著老娘學唱戲,整天舞槍弄棒難免有個磕碰擦傷,她小時候看的可都是中醫,心里對中醫是比較認可的。
天津的電影首映式結束后,她緊接著又跟著劇組跑去上海宣傳,舟車勞頓的郭老師感覺自己后頸和左腿有點酸痛,就打算去榮氏醫館看看,給榮大夫開個張。
她帶著孫子孫女上門時,榮潤良正領著杰克辨認藥材。
杰克連中文都不會說,面對藥材名更是兩眼一抹黑,瞧見小伙伴進來了,他立馬拉著雙胞胎跑了。
“榮大夫,您這教育也太超前了,杰克才三歲就開始認藥材啦”
這不是揠苗助長么。
“三歲不算小了,我們榮家都是三歲開蒙的。”
榮潤良也是三歲開始學醫,小時候吃過學醫的苦,所以到自己兒子三歲時,就沒有強制給他開蒙。
結果榮家幾百年基業在他這里斷了傳承,他已經年過花甲,培養的徒弟里無一人姓榮。
自己兒子對中醫全無興趣,就只能將眼光放在孫子身上了。
郭美鳳聽他介紹了原委,暗自感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榮大夫再有錢,也要面對后繼無人的窘境。
她原本是來看大夫的,可是一聊起閑篇兒就剎不住車,忍不住打聽“榮大夫,您從小就在國外長大,還是后來出國的”
“我在北京長到十幾歲,抗戰勝利后,跟隨家人去了英國生活,在國外開了幾十年中醫館。不過,若想把中醫手藝傳承下去,還是要回國發展的,這不就帶著孫子回來了嘛。”
榮家祖宅就在
北海公園這一帶,
但他按照記憶找過去時,
發現那里已經變成大雜院了。若想重新購回太過麻煩,索性就在距離不遠的地方重新購置一個院子,夠他們祖孫居住即可。
榮潤良為郭老師把了脈,收回手說“您身體不錯,多注意休息,保養關節就好。晚上回去泡泡腳,如果還得不到緩解,可以貼一貼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