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這下子更睡不著了。
他想起了很多往事,那大概是七年前的事情了。
當時正是秦王政十年,一年前王上于雍城加冠,趁機剿滅嫪毐之流,徹底掌握了朝堂實權。次年,呂相呂不韋也被免除相職,放逐巴蜀。
作為呂相門下的客卿,那時候李斯的日子相當不好過。
不僅因為造反犯上的嫪毐是呂相推薦給太后趙姬的,也因為呂相在朝中聲望過大,威脅到了王上的統治。
造反和弄權兩項大罪壓下來,自然不可能只有呂不韋一個人受罰。秦王沒有遷怒他們這些客卿,已經算是網開一面了。
但很快情況急轉直下,秦國貴族向王上諫言,說前六國之人多為間諜,不如盡數驅逐。
他們舉例的是衛國人呂不韋,以及韓國人鄭國。當時鄭國正在修建溝渠,秦國卻流傳出鄭國此舉乃是“疲秦之策”。
呂不韋不是真的奸細,鄭國卻跑不掉。秦國貴族以此為借口發難,剛剛掌權的秦王自然不能置之不理。
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凡大小官員,非秦人一律驅逐出去。
李斯很不巧,就是被驅逐的人之一。
秦國能成為強秦,來自六國的人才功不可沒。所以盡數驅逐走這些人才,很顯然弊大于利,秦王不會真的這么做。
其實聰明人都能看得出來,這個所謂的逐客令只是王上的迂回之策,暫時向貴族妥協。
他在等,等一個人能“說服”他改變主意的大才,用對方來堵住貴族的口。
由于事情牽扯到了自己,李斯也很難保持鎮定。但他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自保的辦法,并且抓住了這個一步登天的機會。
很快,名傳千古的諫逐客書被呈給了秦王政,成就了李斯在青史上的第一次揚名。
然而倉促之下做出的事情必然存在疏漏,李斯雖然成功留了下來,他自己心里卻依然忐忑。
當時的他未能看清王上的真實意圖,只覺得鄭國之事不能再生波折。
本來貴族就是拿鄭國的奸細身份說事的,但他們這番說辭也只是猜測,沒有真憑實據。可是倘若李斯在這個時候告訴了秦王鄭國渠存在額外修建的問題,那就是坐實了貴族的控訴。
有了證據,貴族的氣焰只會更加囂張。他李斯好不容易留了下來,豈能因為區區鄭國功虧一簣
所以李斯私自做主隱瞞了這件事,一瞞就瞞到現在。
如今的李斯當然已經想清楚了之前的烏龍,意識到自己是關心則亂了。
其實直接告訴王上并不會有什么問題,王上大可以借口“諸位既然懷疑鄭國有問題,不如修渠之事暫行調整”,合乎情理地將多修的那部分工程暫停。
可是李斯隱瞞了,他當時的隱瞞導致自己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后續再想翻出來說,也沒了機會既然現在能發現,為什么當時沒講你李斯到底想做什么是否是韓國的奸細
如今的李斯不是沒有犯錯受罰的資本,他只是不敢而已。尤其如今正是滅韓的緊要關頭,此時受罰唯恐會錯失更進一步的良機,李斯不想蒙受這些損失。
然而這種事情越拖就越是棘手,繼續往后拖延恐怕受的罰會更重。
李斯實在是心虛,因而這次向王上回稟鄭國渠弊端時,特意做足了準備。
他先是花費一段時間尋找到了有本事的水利大師,借口對方看出了鄭國渠這些問題,以此進言,而不是他自己看出來的。
為了尋找相關人才,這才沒能在滅韓之戰打響的初期將奏折遞上,而是硬生生耽誤到現在。
這么一番耽誤,又給他李斯增添了一重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