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冤大頭楚國主動送上的金銀財物,扶蘇頗有些無語。
雖然能理解楚王的想法,但這個楚王他不聰明啊
這是有多天真才會覺得堂堂大秦公子會為了一點小恩小惠善待楚國他姓嬴,可不姓羋。
扶蘇轉頭就把這筆意外之財呈給了秦王政。
秦王政見兒子送來財物,意外地問道
“這是何意”
扶蘇無辜地說道
“楚國想賄賂我,好讓秦楚之間不興兵戈。此事事關重大,我不好擅自做主,便只得與父親實話實說了。”
頓了頓,扶蘇又補充道
“送上門的錢,不要白不要,所以我就收下了。之前尉繚帶了三十萬金離開秦國,想必國庫依舊空虛,急需填補。”
秦王政啞然失笑。
公然薅別國的錢財來填補秦國的虧空,也真是獨樹一幟了。
扶蘇見父親笑了,也跟著微微一笑
“我見楚王昏聵無能,日后或許還會繼續送錢。”
言下之意,這個來錢的路子可以一直反復利用。
反正他們大秦的下一個目標是趙國,再下一個是魏國,還不到攻打楚國的時候。
但楚國又不知道大秦預設的滅國順序,只要他們父子倆在朝堂上做一場戲,就能讓楚王誤以為秦國放過楚國真的是公子扶蘇在出力。
秦王政無奈地拍拍兒子的肩膀
“善”
于是次日早朝,便有大臣得到秦王的示意,特意站出來諫言,稱楚國在秦韓交戰時似有蠢蠢欲動的架勢。
“王上應早做準備,免得楚國趁機生事”
丞相昌平君聞言面色微變,但他身份敏感,不好多言。
昌平君乃是當年楚考烈王在秦國為質時與宗室女所生,如今的楚王正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熊悍。平定嫪毐之亂后,他便依仗此功當上了丞相。
扶蘇不著痕跡地看了一眼這位“舅舅”,他生母是楚國宗室女,兩人之間也算有些血緣關系了。
可惜,他們注定走不到一起。
上一世秦國滅楚時,昌平君趁機謀反。他以自己楚國公子的身份稱楚王,試圖延續楚國國祚。
這樣的例子在戰國時期并不少見,某個國家被滅了,公子流亡在外。若能遇到愿意資助他復國的好心人,便可以挽救故國。
齊國、楚國等等,都曾遭遇過滅國危機。但戰國七雄互相鉗制,總會在權衡利弊之后伸出援手。
大秦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滅六國時根本不給他們喘息之機。一個接一個地打過去,就是怕過兩年剩下的國家又幫著被滅的國家復起。
然而那些公子能成事,少不了別國幫忙。昌平君造反時情況卻大為不同,僅剩的諸侯國只有燕國和齊國。
試問這兩國哪一家能幫到他呢他們自身都難保。
扶蘇的視線被昌平君所察覺,對方猝不及防地抬頭,與王階之上的長公子視線相對。
扶蘇給了他一個安撫的眼神,示意舅舅不要著急,臉上半點沒有打量人被抓包后的心虛。
昌平君毫無所覺,看出長公子的意思之后,心下稍安。
這些日子長公子跟隨王上上朝,并沒有像以往那樣侍立于王階之下、百官首位。而是被王上叫到了上首,停于半階處。
如此高百官一等的站位,顯然預示了秦王政對繼承人的選擇。
太子雖還未立,但也只差那么一道程序了。
有長公子幫忙說項,想來今日對楚國的攻訐應當成不了氣候。
扶蘇轉身朝向父親,不負昌平君所望地開始為楚國陳情。
他表示方才大臣所言的“楚國蠢蠢欲動”乃是無稽之談,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畢竟楚國并沒有當真做出調兵的舉動。
秦王政眉頭微皺,似乎不太贊同。
父子倆你來我往做戲一番,最終長公子還是說服了王上想要借機威懾楚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