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國如火如荼舉辦立儲大典的時候,齊國卻被趕來的趙韓貴族弄得十分頭疼。
第一波跑來的還算好的,身邊有健仆,手里還藏了點金子,日子節儉點還能過。后頭那些就不行了,一個個跟難民似的。
早晨齊國城池一開門,一堆灰頭土臉的貴族男丁魚貫而入,把守城的士兵嚇了一跳。
為防止他們四散生亂,城中官吏不得不出面安置。好歹給他們找個地方居住,借點糧食果腹,否則誰知道這群人會不會一不做一不休,干脆去當土匪。
官吏們防備地看著那些跟隨主家一起進城的游俠,這么能打的漢子,去當土匪可不好對付。
齊地富庶,這里的山匪本來就比其他幾國的壯碩。因為山匪能搶到足夠的食物,不像窮苦地區,庶民家無余糧想搶也沒得搶。
那里的山匪不少都餓得皮包骨,只能偶爾擄幾個瘦小的黔首去山里殺了吃肉。齊地的山匪雖然不吃人肉,但齊人也對他們深惡痛絕。
游俠們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
他們是重義輕利的游俠,不是恃強凌弱的惡人齊人憑什么懷疑他們的人品
齊官干笑一聲,趕忙收回了視線。
他們這里俠風不如燕趙韓楚那么興盛,多是文學之士在做學問。對齊人來說,這些動輒殺人的游俠確實不算什么好東西,尤其是游俠特別愛“自以為是”
。
不少齊國的商賈就是被游俠殺死的,因為游俠重諾且好忽悠。
齊商出去得罪了人、或是搶了別人的生意,就會有仇家去找游俠,請求對方替自己報仇。
然后這群游俠也不管誰對誰錯,或者做錯的人是否罪不至死。只要承諾了替人辦事,就一定會辦到,不是自己死就是目標亡。
至于被殺的人冤不冤枉,游俠才不在乎,他們維護住了自己講義氣重諾言的名聲就好了。
齊人私底下都議論,覺得游俠就是一群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幸好齊國游俠不多,不然不知道要被糟蹋成什么樣。
聽聞秦國沒有游俠敢生事,真是令人羨慕。只是秦律也太繁瑣嚴格了些,要是只管束游俠,不管束其他的就好了。
現在齊國來了這么多游俠,大家都很憂慮,生怕風氣被帶壞。
游俠們自己不知道這些。
跟隨主家來到齊國之后,有一些游俠依然愿意跟著主家過苦日子,但大部分還是覺得自己做得已經夠多了。
既然報答完了主家的知遇之恩,總不能繼續跟著主家吃苦。于是告辭離去,準備重新找個飯票。
齊國人有錢,在這里一定能找到非常大方的主家吧
游俠們逛了一圈,結果沒人愿意招攬他們。
雖然游俠重諾這一點很好利用,而且游俠提的要求也比較低,一般只求包吃住。
但齊人實在是對游俠偏見太重,寧愿花錢雇傭健壯男丁自己訓練成護院,也不肯直接招攬這群自帶武藝的游俠。
剛到齊國就遭受了這種求職打擊,
大量游俠心灰意冷。想到往西南走不遠就是魏國地界,
不如去那邊碰碰運氣。
魏國也挺好的。
就是可惜自從竊符救趙之后,信陵君魏無忌便受到魏王的猜忌,不敢再廣招門徒。
哪怕如今信陵君已經去世多年,整個魏國上下也沒人敢大肆結黨。所以游俠過去之后求職難度同樣不小,魏國貴族都怕自己被當成下一個信陵君。
幸好他們都是純打手類型的游俠,不懂朝堂之事,也沒興趣摻和。像是荊軻那種身為游俠卻一心入朝的,就比較慘了。
趙國游俠們重新在魏國找到了飯票,生活回到了正軌。但是他們的舊主在齊國的日子可不好過,齊國只是借他們房宅和糧食,沒說送,以后要還的。
可話又說回來,一群不事生產的貴族能怎么還
放得下身段的,也不管自己是貴族出身了。想著好歹讀過書學過不少東西,總能找到活干。
齊國商業發達,招人的崗位其實還挺多的。尋常勞動崗競爭激烈不容易入職,不代表高級一點的腦力崗位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