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按照兒子的想法給庶民多一些優待,倒也無不可。
這些日子秦王政也慢慢琢磨過來了,施恩于民能換來六國歸心,確實是個看著不起眼、其實很不錯的手段。
扶蘇大大方方地承認下來
“太醫署尋常只作為我秦氏一族的醫官,著實是浪費。不如打造成天下醫者的管理機構,層層分級。”
正經的古代官方醫療機構就叫太醫署,卻是南北朝時期才開始設立的。而且那個太醫署是醫藥學校,不是御用太醫院。
扶蘇則是想弄個完善的體系出來,學醫、行醫、制藥等部分都要含括在內,把中央的太醫署和地方的醫官署全部建設好。
落考的醫家子弟可以加入地
方的醫官署,
去下頭的鄉縣發光發熱。醫術磨練出來了,
就有機會通過醫術考核調入咸陽城和各郡首府。
關于這個,扶蘇有完善的計劃。
回到咸陽宮之后,他將自己默下來的太醫署結構和規定條例都拿給父親看。
這些都是經過上輩子太醫們細細打磨過的。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本事的醫者最后都會集中在大城池,鄉縣里只剩庸醫。
實則不然。
庶民本來也治不起疑難雜癥等大病,在民富之前,名醫留在地方的作用不大。
名醫數量有限,只能這么集中起來。否則分散開去,每個縣也不見得能分到一人。
太醫署想把天下名醫集中起來,然后免費接治難治的病患。借此鍛煉醫術,并積攢應對疑難雜癥的經驗。
更經驗充足了,還能整理成冊,作為官方醫學院的授課教材。
尋常時候技術性人才愛敝帚自珍,但扶蘇可不樂意太醫署也這么搞。在官方的協助下鍛煉出來的醫術,想藏著掖著可不占理。
不過這些安排還需要基層官署的配合,比如庶民生了怪病之后,地方得幫忙送他們去最近的郡城。
好在上輩子已經做過一次了,施行時能避免很多問題。
扶蘇提醒秦王政
“術數家經過統計發現,天下一統后,我大秦成年男女盛年死亡的比例依然很高。歸根究底不止是糧食不夠吃的問題,也有缺醫少藥的緣故在。”
從那之后,扶蘇就意識到,不是讓庶民吃飽就行的。
一個長成的丁口何其珍貴,無論是耕作、繁衍還是戰爭,靠得都是他們。因為傷病損失,實在可惜。
更何況,被病癥帶走的更多是新生幼兒。
飯是能吃飽了,卻要整日憂心病魔,憂心孩子能不能養得住。扶蘇不覺得這樣的世道能稱得上盛世,盛世要求的是庶民生活幸福,所以他要全面發展。
秦王政看著扶蘇默寫出來的數據,那不是如今大秦的數據,是扶蘇在位時的數據。
哪怕是他最后的幾年,其實庶民患病導致死亡的比例還是很高。因為醫療的發展很難一蹴而就,它是長久的事業。
可即便收效甚微,秦王政也沒說這是白費功夫。
他點頭認可了扶蘇的觀點,同意將太醫署的建設推行下去。
不要小看千古一帝的眼界,秦王政以前只是沒去關注這些小事而已。現在看到了,自然能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秦王政道
“可惜此事并非一日之功,只能慢慢等兒孫做出成果了。”
這對急性子的秦王政來說十分煎熬。
扶蘇趁機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