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喪禮辦下來,秦國人活蹦亂跳,韓趙貴族哀悔傷身病倒了一片。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都是趙姬的孝子賢孫。
秦王政收到消息之后,面不改色
“太后薨逝寡人也很難過,已經努力克制了,不成想還是感染到了諸位。太醫去給他們瞧瞧吧,不要為此哭壞了身子。”
言下之意,他們為了和自己不相干的秦國太后哭得這么傷心,都是因為被他這個太后的親兒子傳染了,是在替他哭。
李斯第一時間用譴責的目光看向太子殿下。
他好好一個光明磊落的王上,都是跟著太子才學會說這種無恥言論的。
其他人倒是對太子的本性了解
不那么透徹,聞言第一反應是想到了昭襄王。
眾人默契地對視一眼,紛紛開口贊同王上的判斷,順便吹捧了一番王上的孝感動天,將這件事徹底定性。
既然大家是替秦王哭的,那作為太子,扶蘇當然要親自去慰問一番,周全了禮節。
于是扶蘇抽出一天的空,去韓趙貴族落腳的客舍走了一圈,收獲了一籮筐敢怒不敢言的復雜反應。
最后一個逛到了前韓國宰相張平的居所,其子張良正在照顧悲思過度的父親。1
其實并不是所有韓趙貴族日子都難過的,趙高慣會揣摩上意,事情辦得很漂亮。他在給韓王和趙王最高的待遇之余,也嘗試著分化了其余貴族。
如果所有貴族都日子難過,那么他們很有可能抱團仇恨秦國。但如果其中有一部分慢慢地又得到了秦國的禮遇,情況就不一樣了。
趙高沒有一開始就這么干,因為那樣目的太明顯了,會引起反效果。
他等貴族們過了一段苦日子之后,先挑了一部分識時務地擺脫了庶民的艱苦生活。這個時候,剩余的貴族就會質疑他們是不是投靠了秦國,背叛故國了。
偏偏被挑中的這些原本就是偏墻頭草的,他們立身不正,沒辦法反駁質疑,只能選擇默認。
這一下就坐實了待遇變好的貴族都是叛徒這件事,完成了第一步分裂。
接著,又過了一段時間,趙高提升了第二波人的待遇。
這波是原本意志堅定的,但實在吃不了苦。受到第一波人的刺激,猶豫再三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
第二波顯然同樣是叛徒,遇到剩余貴族的指責時照樣沒底氣反駁。有些脾氣爆的還會直接翻臉,認為自己做的沒錯,誰不想過好日子呢
如此,第二步的分裂成功完成了。
等到第三波時,待遇增長的人群已經沒有信譽可言了。哪怕被優待的是諸如張平這樣一心為韓沒有半點私心的忠臣,大家也不相信他的節操了。
尤其這一波里也夾雜著一些改變主意向秦國低頭的貴族。真真假假混雜在一起,根本難以分辨。
可實際上當真對比這三波人的優待之后,才會發現得到實惠最多的是第三波里的有才之士。
趙高跟兄弟趙成分析道
“貴族中有些可用之才,只是他們固守故國不肯事秦。若我們能叫這些人才改弦易轍,定能得王上和太子的高看。”
反正失敗了也沒損失,成功了就賺了。
太子把事情全權交給他們兄弟兩個,他們只要從韓王和趙王的待遇里稍微摳出一點點,就能做很多事情了。
總之,依靠上述操作,人才輩出的張氏一族這兩年日子過得還不錯。
不過物質條件的優渥顯然不能撫慰張平精神上的痛苦。
張氏從其父張開地開始,接連侍奉了五位韓王。前三位是張開地作為韓相輔佐的,后兩位是張平為相時輔佐的。
張平本以為自己和父親這樣為韓國殫
精竭慮,不該受人質疑才是。沒想到秦人只用了這么簡單的計策,就將他們挑撥成了好幾派,令他萬分失望。
與其如此晚節不保,他倒不如當初滅國時就隨故國去了。
可惜當年韓王安投降時他分明已經含恨病重,偏偏那秦王非要把所有韓國貴族都抓去關著。下頭的人覺得秦王定是想要活口,于是愣是找了醫者給他把病治好了,沒能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