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之前被蒙毅搶了先,現在趕在頭一個開口道
“官府收購田地說起來簡單,實際推行時卻難免受到掣肘。除非律法明令禁止貴族購買,否則必然有人特意出價更高,引得賣田者為利益所動。”
他們提議的是官府收購,而非官府收回。牽扯到“購”,就不得不考慮一下市場行情、價格浮動等因素了。
官府以什么價格收購,其他人會不會膽大到抬價搶生意,這些都要考慮。
現在可能沒有誰膽肥到和秦王政搶地,但以后呢過個一兩百年,換上個不那么硬氣的人坐上秦王之位,貴族可不一定會因為畏懼君王就拱手相讓了。
所以李斯以法家的心態建議,不如直接從律法上設置條例,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馮去疾趕忙否決
“不可,若賣田者太多,國庫又空虛,如何能拿出錢財來購田”
真以為國庫是花不完的啊你現在規定只能官方回購是高興了,等官府拿不出錢找誰哭去有律法擺在那里,別人都不能買,田不就砸手里了
貴族等著賣錢周轉,庶民等著租用田地耕種糊口。結果現在卡在中間不上不下,對社會安定實在是大不利。
秦王政聽出了其中的危機,不由得皺眉。
他緩緩搖頭
“國庫是否空虛,此事難以隱瞞。有心之人若是知曉,再鼓動大量貴族賣田,便能拖垮財政。”
就差明說“這條法律會給六國貴族助力”了,反秦人士絕對會抓住機會慫恿有二心的貴族配合他們。從財政上擊潰大秦的統治,借此復國。
李斯頓時一驚,慌忙請罪
“是斯考慮不周了”
蒙毅順勢開口,提出折中的建議
“不如以律法規定凡賣田者,需優先賣與官府。若官府不收,才能由旁人出價。”
如此一來,既保證了官府能優先收購,又不至于逼得官府必須買下。相對起來比較靈活,屆時可以根據情況自行決定。
秦王政不置可否,示意兒子去和臣子們辯論。
扶蘇便提問
“今庶民有田,為生計所迫賣之。因此前得罪官吏,官吏于是刻意拖延,三月不曾給出答復言明官府是否收購。何解”
拖了三個月,期間沒有準話,其他人想買也買不了。但是庶民家里本來就是急用錢才賣田的,三個月足夠把所有事情都耽誤掉了。
蒙毅皺起眉頭,意識到這里頭能動的小動作確實太多了。
購田到底是地方官做主,還是中央朝廷做主
地方官做主的話,府庫里確實能拿出錢來。可萬一官員和貴族勾結,地方官回回都說官府不收地,最后田還是會全數落到貴族手里。
中央做主上報秦王,肯定會耽誤時間。要賣田的多是急用錢,哪有功夫等你去上報再給答復啊。
馮去疾想了想
“不若給出指標,規定各地每年購田數量上限。若未達到上限,便不必請示。達到上限后,即便無人購田也要告知都城一聲,由王上決定是否增加限額。”
提前請示,這樣下一個來賣田的也不用現等了。
李斯也緊急進行頭腦風暴,企圖出個可行的好主意壓過之前的疏漏。
還真讓他想到了一點
“日后官吏不可回原籍為官,避免和家族姻親勾結。”
本地貴族出身的官員更容易為自家謀利,如果去其他地方當官,至少當地的貴族還要費心思拉攏新官,不會直接就沆瀣一氣。
李斯還道
“各地每年需將購田詳情上報咸陽,多少人賣田、官府收了多少、拒絕了多少,一一寫明。派遣專人查驗,防止弄虛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