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都賜下新的柘了,少府也就從善如流地給公子將閭安排上了柘飲和充當水果的甘柘塊。
只是有了前車之鑒,想無限制地吃是不可能的了。每日都有定量,多了要不到。
可將閭并不高興,畢竟暑熱最盛的時節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吃柘冰。不僅沒了柘糖,連其他的蜜冰、果冰也吃不到。
但是將閭的悲憤無人在意,因為時間已經到了秦王政二十一年。
過年前的那次大朝會,以國相昌平君為首的臣子上奏了一件與大秦相關的重要政治事件太子加冠。
提前五年出生的扶蘇,在秦王政二十一年時正好滿了二十周歲。男子二十而冠,自此之后便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了。
當初秦王政自己其實是二十一歲加冠的,里頭包含了一些政治因素。
加冠和親政一般擺在一塊兒,而當初大權還在太后、嫪毐和呂不韋手里。掌權者自然不樂意秦王親政,會選擇拖延再正常不過。
只是怎么拖也拖不了多久,說是準備冠禮需要時間,也頂多準備個一兩年。
再加上嫪毐酒后失言自稱秦王假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讓呂不韋察覺到危機。于是呂不韋選擇和秦王聯手,先干掉了王弟成蟜與嫪毐。
如今大秦朝中早已沒有了能夠掣肘秦王的勢力,太子地位穩固,秦王政自然不必委屈兒子。
扶蘇的出生月份比較晚,現在開始準備冠禮,到秦王政二十一年的正日子時,肯定能備好。
雖然太子在加冠之前就已經開始接觸朝政了,可昌平君還是希望借由太子加冠一事加重
扶蘇在朝廷上的影響力。
無論如何扶蘇身上都有一半的楚國血脈,面對即將展開的滅楚之戰,昌平君希望扶蘇能夠做點什么阻攔或者拖延一二。
或許是扶蘇在昌平君面前偽裝得不錯,這位楚國公子至今還沒認清扶蘇的立場。又或者他其實知道扶蘇和楚國根本不是一條心,只是他已經沒有了其他的選擇,只能自欺欺人。
朝會結束之后,昌平君叫住扶蘇,說了一番關切的話。
大意就是擔憂楚國被滅之后他這個楚女所生的太子會地位尷尬,倘若王上忌憚起了秦國宗室間流傳的血脈之說,換太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昌平君意味深長
“如今王上春秋鼎盛,太子您卻只比王上小十三歲。若王上壽數綿長,等到下一任秦王繼位之時,不知又有多少聰慧的年輕公子出生了。”
父母愛幼子,這是天性,活潑可愛的小兒子當然比看多了的魚眼珠子討人喜歡。尤其是長子年紀越大,越容易給君王帶來威脅感。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父子年齡差太小了,父親還沒老,兒子已經大到可以掌權。正當壯年的雄獅如何能忍受自己的至高地位遭受到覬覦,即便是親兒子也不行。
更何況,等父親老的時候,兒子也快老了。王朝難道要交給一個不知道還能活多久的繼承人嗎
短期內更迭三位君王,對國家來說不算好事。這個時候選擇換個年輕力壯的兒子來當太子,也是人之常情。
在昌平君看來,秦王政和太子扶蘇這對父子之間存在的隱患實在是太多了。
有楚國在,秦國還能顧忌一下楚國的支持,不能隨意更換繼承人。沒了楚國,太子扶蘇可就孤立無援了。
面對昌平君的挑撥離間,扶蘇只是微笑著表示
“舅舅多慮了。”
昌平君看似在說他,其實是在說自己。真正離不開楚國支持的是他這個相國,而非大秦太子。
上面這些合情合理的考量,換成任何一對天家父子都沒什么毛病。但扶蘇根本不以為意,他自己的情況太特殊了。
皇帝誰沒當過呢有什么稀罕的。
只要父親不忌憚自己,扶蘇就能所向無敵。他不在乎其他的任何東西,活不到繼承皇位的那天也無所謂,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
太子之位、秦二世之位、后世皇帝是誰的血脈,這些對扶蘇來說本質上都代表一件事他扶蘇才是父親心里最重要的孩子。
因為寵愛他,所以他是太子。因為寵愛他,所以他是秦二世。因為寵愛他,所以哪怕他非要讓自己的女性血脈繼位而非兄弟的血脈摘桃子,父親都沒有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