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蕭曹二人之外,學宮中自然也涌現出了不少其他的優秀人才。數量遠超父子二人的預料,而且看起來都是最近幾月才加入學宮的新人。
可見長安學宮步入正軌之后,著實吸引了不少大才前來求學。
天底下的人才那么多,之前都是在暗中觀察秦國值不值得投效罷了。
扶蘇又拿起了前線戰報遞給父親
“貴族許是察覺到了危機,三路大軍攻向楚都壽春的路上,遭遇了重重阻擊。”
貴族到底沒有當真干看著楚都被破,衡量過后,沿路的貴族選擇出兵騷擾。
他們想著好歹消耗一點秦軍的有生力量,哪怕救不了楚王,后續秦國攻打他們的私人堡壘時,也會因為之前的消耗而出現兵力不夠的窘迫。
軍隊因此前進困難,不得不時常停下行軍,被迫迎戰。
不過好消息是昌平君已經被李信擒住了
,他那點兵力怎么可能擋得住李信大軍雙方將領也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人物,此戰堪稱毫無懸念。
當然,昌平君本人雖然被擒,后續卻沒有押送到咸陽來。這人最好還是死在外頭為妙,送來秦國反而棘手。
所以昌平君尋機自盡時李信故意沒防備,任由他成功“殉國”了。對外就說攻破陳郢時昌平君就已經拔劍自刎,他李信沒抓到活的。
戰場上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城破時敵人要自盡哪里攔得住。所以秦王政表示不怪將軍,將軍攻城辛苦了,直接將此事蓋棺定論。
秦王都說昌平君是被抓之前就自盡的,別人當然不能跑出來反駁,再去揪李信看管不利的小辮子。
實際上秦國朝中也沒人這么沒眼色,誰不知道這是王上的授意呢。只是有些事情不能放到明面上來說,他昌平君必須得是“畏罪自盡”的。
最近秦國朝中有別的事情要忙。
太子的加冠大禮當初是昌平君率領百官提議要大辦的,昌平君死就死了,太子的大事可不能耽擱。
之前原定的是要在太子生辰那日行冠禮,結果秦王看過底下人呈上來的流程預案之后不是很滿意。
再加上過不了兩月就是大秦新年,楚王也眼看著就要成為階下囚。思來想去,秦王政還是決定延期舉行。
當初說延期舉辦冠禮是在委屈兒子的,是他秦王。現在說在大秦新年之時為太子加冠更顯隆重的,又是他秦王。
大秦臣子王上說什么都是對的。
為了不讓王上覺得自打臉了,當臣子的還要絞盡腦汁地吹捧,為王上尋出足夠的借口。
李斯表示
“新年之時加冠,太子殿下便可在禮成后去拜謁太廟,將這一好消息告知歷代先王。”
王綰也道
“新舊交替之際,有除舊迎新的好寓意,確是全年最好的日子了,太子正該在此時加冠。”
蒙毅更了解前線的情況
“大軍即將抵達壽春,必能趕在年前將楚王拿下。屆時楚侯可來觀禮,我大秦太子加冠,諸侯怎能不齊聚于此,為太子慶賀”
最后這一條正中秦王政下懷。
愛子一生一次的加冠,自然要天下諸侯盡西來。楚王是個僅剩的刺頭,只要把他逮來了,剩下的燕王齊王不怕他們敢不過來。
秦王政很滿意這個安排,當即給燕國傳國書,勒令燕王喜麻溜地收拾收拾,前來秦國為太子祝賀。
齊王那邊就客氣很多,秦王政用的是邀請的口吻。還說到時候齊王來了就可以見到新鮮出爐的階下囚楚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收到國書的齊王建有點意動,可以過去親自看一看楚王的倒霉模樣,他感覺很賺。
酈食其極力勸說
“此時不去,等楚王被軟禁后,那楚國定要重新擁立一位楚王。到時候舊王不再是楚王,去看他也沒意思了。”
有了新王,舊王就失去了“楚王是個階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