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戎嘗到了給大秦搜羅優質作物的甜頭,除茶葉等生活必需品之外,大秦最近又開始給諸戎交易柘糖了。
西域到中亞這一塊,其實都挺適宜種植甜菜的。但甜菜的發源地略遠,諸戎的耕作技術也有限,多為游牧、半游牧模式。
他們僅有的田地都拿來種生活必需品了,比如糧食棉花等,目前還不怎么種植糖類作物。
西域那里其實還好點,避開幾處正在擴大的沙漠,剩余的地方尚算水草豐沛,耕田相對多一些。像羅布泊這種后世知名的沙漠無人區,都是二十世紀形成的了。
中亞的情況就糟糕多了。
地處內陸又有山脈阻隔,河流和降水本就稀少,適宜的天然耕地并不多。可日漸擴大的人口卻需要擴大耕地來養活,于是那里的人們選擇不斷截留河水去滋潤與澆灌更多的土地。
這種不管不顧消耗水力的行為終究還是導致了河流斷流,原本繁茂的兩岸綠洲漸漸化為荒漠。
好在如今的中亞還沒到那么嚴重的程度,咸海依然是那個規模巨大的內陸湖,是能被稱為“海”的程度。
大秦的柘糖對他們來說是個稀罕奢侈的東西,在他們自己弄到甜菜種子進行大范圍種植之前,柘糖的價格只會居高不下。
偏偏甘柘不適合在那邊耕種,中亞只有少數濕熱地帶才能種,目前諸戎除了換購別無選擇。
為了吃上糖,諸戎不得不擴大新作的搜尋范圍。但可能是燈下黑的緣故,他們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棉花的重要性。
其實中亞人早就從印度弄到了棉花的種子,為了抗寒進行了廣泛種植。
但大家都說東邊的國家十分富饒,除卻牛羊馬外幾乎什么都不缺。棉花這樣的保暖之物,大秦肯定也有更好的替代品吧
所以后來是有個部落靈機一動,用盆將棉花種出一個矮株,獻給了隴西的守將。他們表示棉花光看外表也挺有觀賞性的,既然大秦用不上它保暖,不如當個稀罕的盆栽養著玩。
他們也不敢欺瞞太守李崇,直說這東西是他們那邊用來紡布和填充夾襖的作物。李崇對觀賞沒什
么興趣,但一聽可以保暖,頓時眼前一亮。
之后李崇便不動聲色地套了不少話,了解到棉花有多好用。
接著便以“如此價格低廉的植株雖然好看,卻不好獻給王上,否則實在寒酸”,讓獻棉者多準備一些。
李崇給他支招
“便宜的東西要量大了,做出壯觀的花海,才能叫王上多看兩眼。你這一盆又不值錢,本太守替你送去,王上還以為我是用東西糊弄他呢。”
部落使者想了想一大片的棉海,站在里面像是站在云端一般,確實比單獨一株要有牌面得多。
只是這么多棉花,他們也肉疼。畢竟是個小部落,日子過得比較窮。
最終李崇用低價買了不少棉花種子,許諾會自己將花種出來,再獻給秦王,向秦王和太子替他們部落說說好話。明年給他們部落的柘糖,定價保證比旁人都低。
部落使者高高興興地留下種子離開了,還送了一部分已經采摘下來的棉球作為額外的贈禮。
這部分棉球只夠王上和太子各做幾套棉襖的,剩下的一點都被少府令拿去給府庫內的珍寶充當墊子了。
李崇還在派人去西邊搜集更多的棉花和種子,還得等一段時間才能有收獲。
所幸冬天已經接近尾聲,現在就算弄到了也用不上。接下來還有整整三個季節的時間,肯定能在下一冬來臨前搞到不少。
而且,棉種再過一段時間也能播種下去了,等到年底就能收獲。
秦王政和太子扶蘇開始了每年一度的春耕忙碌。
農人要忙著耕種,朝野也要忙著統籌全境。各地在春耕時節都有海量的奏折送往咸陽城,再加上楚地戰亂還沒平息,秦王政忙得直接把之前讓工匠制作陶俑的事情給忘在了腦后。
裝著陶俑的玉盒被送來章臺宮的時候,秦王正在批復一個重要的軍報。
當初秦王政吩咐制作陶俑的事情要瞞著太子,工匠確實沒透露一星半點的口風。但東西送到章臺宮時,接過玉盒的侍者卻不知此事,他不是之前那個去傳信的人。
見到是用玉盒裝的物品,又說是呈給王上的,習慣性當成了楚地陸續送來的寶物。
過去一年來這樣的事情發生過許多次,每回都是同一個流程東西送來了,王上不怎么關心,直接讓人放到太子面前,隨太子挑選。
因而侍者捧著玉匣入內,就二話不說將盒子呈到了扶蘇身側。
扶蘇隨口問道
“這次又弄到了什么好東西”
說著把手頭批完的奏折往旁邊一放,騰出個空位來,好擺放玉匣。
秦王政專注地寫著最后幾個字,沒有抽空抬頭去看。他只聽見兒子將盒蓋打開,然后就不動了,過了兩秒偏頭看向自己這邊,似乎在沉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