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記載事實寧死不屈的,幾千年來也就那么些人,絕大多數史官還是屈服在君主的命令中了。
秦國就不講究完全遵照史實。
否則也不會出現昭襄王請趙王擊鼓助興之后,秦國史官直接把它藝術加工成“秦王令趙王鼓瑟”了。
孔子當初撰寫春秋的時候也認為,記載歷史應當有所取舍。對于英明的君主,要多記錄他的功績,回避他的過錯。
除此之外,孔子還采取了“春秋筆法”這樣的記錄手段。
春秋筆法本意是對一些重大的、不好定論的史實,采取諱而不言的態度。記載了,但是不會寫的特別露骨,二兩句帶過,讓你自己去推測判斷。
有時候還會故意暗含褒貶,委婉而微妙地在字里行間表達自己的看法。
春秋在后世看來不算一個很標準規整的史書,孔子寫它其實是在寫他個人對歷史事件的評判。
各國記錄歷史也大多有偏向性。
秦國作為和楚國并列的“蠻夷”之一,自古就不怎么愛遵循中原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矩。中原人都不搞按真實歷史一字不改地記錄,秦國就更不堅持這個原則了。
不過秦王政并不在乎后人評說,所以沒什么改史美化自己的興趣。
扶蘇也只愛在細枝末節里經營自己的形象,正經事情自當按照事實去記錄。
看秦王起居注就知道,里面記的全是真人真事。上次扶蘇被父親逮回去喝藥,雖然感覺有點丟人,但扶蘇也沒提過一句讓史官刪改的話。
其實真讓改,史官還是會改的。
只不過尋常公子來找他改,他不一定搭理。王上和太子要改,那當然立
刻滑跪。
人就是這么現實。
將閭被打擊到了
“所以賄賂史官估計沒什么用是吧”
公子高點頭
大秦如今即將一統天下,各方面也該規范起來。大兄說胡亂編纂史料和增加個人偏向的情況得遏制住,朝堂記錄的正史還是要嚴肅一些。44”
寫史的人一旦有偏向,記載就容易失真。哪怕是偏向自己這邊的,也不是什么好事。
小細節也就算了,萬一在大事上還搞人為添改,大秦可不愿意丟這個人。
被后世戳著脊梁骨罵難道好聽嗎
真沒這個必要。
站在中立態度記錄,功和過一目了然。該夸的夸,該罵的罵,后代皇帝看了也能引以為鑒。
別到時候亂寫還把自家后代給忽悠進去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陰嫚贊同大兄的選擇
“一味的吹捧不是什么好事,有褒有貶才能讓人一直保持清醒。”
將閭摸了摸下巴
“記錄沒有偏向的話,那就是任由后人評說了這還挺霸氣的,不愧是大兄。”
公子高
不就是昨天給你揉了肚子送了糖嗎,怎么今天就從一點就炸的爆竹變成大兄吹了
將閭沒發現二兄的無語,興致勃勃地說道
“這是不是意味著,那群弟弟沒辦法收買史官了”
雖然收買史官好像也沒什么用處,但聽到他們占不了便宜,將閭還是挺高興的。
話題被扯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