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干活的李斯還是很有用的,跟蒙毅配合得不錯。但他們再怎么配合,也不如一個太子好用。
秦王政看著到夜間也沒處理完的奏折,萬分想念太子活潑健康的時刻。
順便嫌棄地看一眼李斯。
李斯
不是啊王上,我效率低是因為我沒有經驗,王上你相信我,我以后肯定特別能干
李斯遭遇到了職業生涯的滑鐵盧,他懷疑自己要是不趕緊拿出點真本事來,以后就沒有以后了。
有太子殿下珠玉在前,他們這些臣子真是很難做。
還有,王上為什么只嫌棄他不嫌棄蒙毅這不公平
李斯回府之后就發憤圖強,開始絞盡腦汁地琢磨自己還能靠什么立個大功。
處理奏折的能力一時半會兒是很難超過太子的,畢竟太子都陪著王上處理了好些年了,經驗十分充足。
那就只能另辟蹊徑。
統一文字、度量衡、車同軌這些已經開始推行了,雖然沒有下達正式的文書廢除原本的文字等,但那只是名義上的事情而已。
廢分封這個現在還不能提,要等大一統。律法也修訂過了,他李斯現階段還能做什么呢
李斯算了算自己的功勞,覺得不太夠。
這些如果是他一個人的功績,他肯定能飄上天。奈何王上和太子也早有此意,就顯得他李斯不夠獨特了。
雖然換個方向想,他李斯居然能和兩位君上腦回路對上,說明他比旁人都更有遠見。但是,和君主撞了思路還是很容易叫人抑郁的。
你想做的,君主比你更先提出。你從一個提出優秀建議的人,變成了一個只能執行的人,檔次一下子低了很多。
執行誰都能做,建議卻不是誰都想得到的。
李斯完全不知道他家太子是重生的,拿著日后的成就挨個套給現在的大秦。所以大秦的缺漏都被太子補上大半了,在現有的基礎上想建功可不容易。
即便如此,身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苦思冥想好幾天,還是找到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數日后的早朝。
李廷尉精神抖擻地出列
“啟稟王上,臣有一計可安百越。”
秦王政十分意外
“哦說來聽聽。”
扶蘇可沒跟他說過李斯上輩子提過什么“安百越之計”,他這是壓榨出李斯的更多潛力了
王綰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李斯。
這家伙一個廷尉搞得和相國似的,考慮得是不是太多了點野心不小啊。
李斯無視了王綰警惕的眼神,將自己的計策娓娓道來。
作為法家弟子,李斯最擅長的就是建立法度。規定統一的文字、統一的度量衡這些,其實就是法度嚴明的體現。
縱觀李斯的功績,基本都和法與規則脫不開關系。
于是李斯便想著,中原人能用律法來管理,為何蠻夷不行任何群體都有他們自己的生存規則。之前不行,只是因為中原的律法不適合他們而已,不代表以法治國本身有問題。
李斯決定以百越作為試點。
如果百越這邊嘗試成功了,或許就能修修改改推行到匈奴那邊去,只要提出的律法是符合匈奴族群習性的即可。
他表示,百越之民習慣了在山林中的游獵生活,很難用現存的秦法約束他們。大秦不妨專門為百越制定合適的律法,施行一國兩律的政策。
“百越可以先保留部落制的生活方式,不強令他們改變。大秦制定新的規范,禁止他們互相攻伐和侵犯中原庶民。之后再慢慢普及中原的教育和技術,一點點教化百越之民。”
等過個代,百越人自然也會習慣男耕女織的安穩生活。而不是去山林里朝不保夕地采摘野果、獵殺野獸果腹。
秦王政聽得十分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