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對此嗤之以鼻。
王綰把諸侯封國當什么真以為有那么好處理呢。
且不提人有旦夕禍福,誰能保證他和父親都可以在位許多年一旦他們兩個都早逝了,年幼的橋松就要面對虎狼一般的諸侯。
那些諸侯不僅是他的長輩,還盤踞在中央難以管轄的邊遠地區。到時候想要除國,可就猶如登天了,一個搞不好橋松能直接淪落成東周天子。
弟妹們是扶蘇一手培養出來的,他太知道他們的能力了。
橋松如今還年幼,再過幾年倒是可以和他們勢均力敵。可是光勢均力敵是不夠的,叔父姑姑的數量太多了,他必須要能夠碾壓才行。
但那個程度得橋松再經歷至少十幾二十年的學習實踐才能達到。
不過扶蘇沒有從這方面反駁王綰。
沒那個必要,父親心里很清楚這些,王綰糊弄不了
人。而王綰自己,他思想固執,從這方面是勸不動的。
扶蘇換了個角度詢問
“王卿可有考慮過,周武王還曾分封過有功之臣。倘若大秦也要分封諸子,你要如何安撫功臣們”
公子們相對來說好拿捏,封地更容易收回。但功臣就不一樣了,總不能叫父親卸磨殺驢吧
扶蘇是萬分不愿意父親身上擔這個罵名的,而且父親也不是那樣的人。于大秦有功的臣子自該尊享晚年、蔭蔽后人,父親不肯做卸磨殺驢的事情,扶蘇也不屑于如此。
倘若叫后人知道他扶蘇干出過在父親死后忌憚功臣的事情,他有什么臉做父親的兒子那豈不是給父親蒙羞
王綰也想過功臣的問題。
他謹慎地說道
“我等臣子雖于社稷有功,卻更在意大秦江山。分封不過權宜之計,如何會挾功要賞、辜負王上的看重”
扶蘇只是微笑。
你王綰有那個高尚的情操不要封地,別人呢你能代表所有人嗎
王綰只好說出下下之策
“臣下自然也是不敢忤逆君上的。”
言下之意就是只要秦王政不愿意分封功臣,那么臣子也不敢有什么意見。
功勞最大的那些本就識趣,作為秦王心腹也一向急君之所急,不會主動給王上添麻煩。連他們都不要封地,其他人更沒那個資格有意見,只能乖乖聽話。
扶蘇稱贊
“王卿好算計,就是不知此事若是傳出去,王卿是否會為人記恨。”
餿主意是王綰自己出的,他可真不怕得罪人。
王綰
太子是不是在威脅我
秦王政聽他們你來我往的辯論,心里一絲動搖都沒有。
邊陲確實不方便管轄,但這不是開分封這個先例的借口。某個操作一旦開了口子,就會成為“祖宗舊例”。
現在因為六國民心妥協了,分封出去一些公子。過些年即便收回來,一旦中央衰落換了個無能之君上位,對方就會再次為了掌控邊陲搞分封。
一而再再而三,如何能不生亂
先不提分出去的那些公子,他們肯定意識得到自己只是被利用了,說不準會反抗。
退一萬步講就算他們不反抗,還乖乖配合著交回了權柄。反復在邊境搞分封和裁撤,邊境也會陷入動蕩不安之中。
郡國并行是個捷徑,但卻是個隱患非常大的捷徑。現在享受到了它的好處,以后卻要為收拾它的缺陷費勁力氣,甚至給子孫埋下大雷,得不償失。
扶蘇和父親的想法高度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