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連忙一一為太子介紹起來
“這位是我們番縣的能人,他叫吳芮。王上滅楚之前番縣附近總有動亂,當地庶民苦不堪言,多虧吳壯士組織家丁抗擊流寇,才保得一方安寧。”
吳芮十八歲時就開始訓練兵馬,軍紀嚴明,是個排的上號的將才。因為受父老鄉親的愛戴,才能在歷史上被推舉為縣令。
奈何將才對大秦沒什么真心,做了第一個響應號召起兵的縣令。后續出兵橫掃贛湘桂一代,威震江南,是個實打實的反賊。
扶蘇意味深長地看了他兩眼。
楚人似乎都很把當初楚國喊的口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回事,所以楚人個頂個的不安分。
這個口號的出處已經不可考了,有好幾種說法。除了廣為流傳的史記所言出自秦末亂世之外,另有白起攻占楚國三戶城、挖了楚王祖墳才導致楚人以此泄憤等說辭的存在。
反正這個世界的扶蘇是聽過這句話的。
聽完之后并沒有如楚人所料的那般心生氣憤,反而覺得楚人果然不老實,需要格外警惕。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當你沒本事翻盤的時候最好不要什么狠話都往外亂說。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沒好處,低調發育才是王道。
扶蘇聽完縣令挨個的介紹之后,不置可否,只微微點頭以作了解。
而后他來到父親身邊,低聲耳語了幾句。
吳芮這個人表面看起來很乖覺,眼里卻有藏不住的鋒芒。只不過不了解他真實想法的人不會覺得他是想要反秦,反而會當成這人可能想在朝中立足。
如今天下間愿意事秦的舊貴族不少,吳芮混在其中完全不顯得突兀。他人也聰明,將自己的野心展現得坦坦蕩蕩。
反賊哪里敢鋒芒畢露
呢
所以他必然不是反賊。
縣令就是這么被忽悠瘸的。
秦王政聽兒子提了一句吳芮有二心,沒有細問。如今正在戶外,不是談論這件事的時候,一會兒私下里再詳談。
縣令早聽聞太子喜愛吃魚,雖打聽不到王上的喜好,但他揣摩著王上愛重太子,討好太子應當就足夠了。
于是上了一桌鮮魚,俱是鄱陽這里的特產。好些魚其他地方都見不著的,自詡應該能給君上留下個好印象。
君上確實心情尚可,其他臣子卻是吃得面有菜色。
沒辦法,在河上航行快兩個月了,眼看著即將進入春季。他們被迫吃了這么長時間的魚,好不容易上岸居然還要接著吃魚。
眾人又不是愛吃魚的君上,哪里受得了這個
筷子齊齊朝著僅有的幾道不帶魚肉的菜里夾,現在他們是嘗著魚味就覺得反胃。
縣令迅速發現了自己的失策,宴席過后連忙備上了厚禮去給諸位重臣賠罪。
因為他并沒有有求于人,這就是正常的人情往來,大家也就給面子地收下了。
之后縣令為眾人準備的吃食就不再是以魚為主了,番縣又不是只有魚。當地人因為氣候濕熱,許多食物難以保存,倒是研發出了不少新奇的法子延長食材的保質期。
像是腌制之類的手法,各地都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做出來的食物味道各不相同,也能算得上是當地特產了。
眾人吃了個新奇,總算把之前被魚傷到的胃口養了回來。
扶蘇倒是還沒吃膩魚,縣令便給他送上了調味魚干一類的小零食品嘗。這東西十分耐嚼,一條魚肉絲能吃好久。
扶蘇嘗過之后覺得味道還行,就總拿著磨牙打發時間。
秦王政看他跟看小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