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雖然年紀小,但他確實是個天生的將星。上郡那一戰表現得可圈可點,令不少老將刮目相看。
光憑這個戰績,直接去做主將也不是不行。尤其在大秦,有始皇帝的支持,旁人絕不會置喙什么。
陛下可比他們會看人,陛下覺得韓信可以,那韓信肯定可以
小韓將軍就這么走馬上任了。
不過大戰一時半會兒還打不起來。
畢竟他們得先等匈奴糾集到足夠多的人手后,再坐等匈奴和東胡打出個結果來。接著才能制定進一步的戰略,為大秦撈到足夠多好處。
所以韓信去了遼東郡后沒有著急動手,而是在耐心地訓練士兵。
遼東那邊的兵卒已經習慣了原本的將領,對于空降的韓信并不熟悉。韓信想要在軍中樹立起威望來,光靠河套之戰的戰功還不夠。
正式開戰之前,他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北邊戰事稍歇,西南也同樣傳來了愿意歸順的跡象。
百越等地轟轟烈烈搞基建發展的動靜瞞不過隔壁的西南夷,即滇地。
一邊是秦軍的窮追不舍,一邊是百越迅速脫離蠻夷邁入文明社會。有這個打樣在,西南地區的夷人難免會心動。
滇地同樣不是一個完全團結的地區。
數十年前,楚國曾經派遣將領莊蹻,由黔中郡入滇,占領了夜郎國。后來秦國攻占黔中,斷了莊蹻的歸路。
楚國不甘心失敗,和秦國在黔中展開了反復的爭奪戰。
這么動亂的情況下,莊蹻實在沒有辦法歸國。只好干脆學習當地人的習俗和裝扮,融入了滇地夷人之中,干脆在此定居了。
靠著莊蹻的這一次行動,西南地區和中原產生了許多交集。這是中原開發云貴高原的一次關鍵性事件,具有極強的歷史意義。
所以西南夷其實是嘗過一次甜頭的,很知道如果秦國愿意帶他們發展的話,對滇地好處極大。
只不過這邊自立慣了,夷人族群也眾多。想要他們立刻就歸順并不容易,西南地區自古以來就非常難搞。
始皇帝派去和夷人的交涉就不是很順利。
和后世民族眾多的云南不一樣,此時的古滇國并沒有那么多并駕齊驅的種族。在這里,占據主導地位的還是滇族。
滇族在滇地的地位有一點類似于后世漢族在華夏的地位,人口多且掌握大量權柄,以其為核心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國家。
比起百越的原始部落,滇國能稱之為國,自然是因為它已經形成了比較早期的國家體制。
滇國有相當正規的部隊,人數多達數萬。它還有比較完善的社會管理制度,比如進貢、賦稅、刑法等。
這樣一個國家,倘若君主懷抱著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想法,那讓它歸順就很難了。
滇國哪怕眼饞秦國的先進技術,可他們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技術的。不像百越一窮二白,所以就沒那么好騙。
不過領頭羊的存在,自然有其好處。
相比起來,這樣的政體收服的復雜程度會大大降低。只要搞定滇族,基本就搞定西南了。
否則要真和后頭那些朝代一樣,每個夷人民族都實力相當,恐怕會更難拉攏。
又多又雜的民族會導致他們的風俗也不盡相同,面對這么多不同的民族,一不小心就會踩到哪家的雷區。
偏偏每家都勢大,一個也不能惹。所以大部分朝代的當地官員都得小心翼翼的,盡量和所有族群都交好。
就這還得擔心他們時不時叛亂一下,或者在某幾族互相火拼時自己遭受波及。
滇國對于秦國的態度不是很滿意。
滇王認為,大秦皇帝可以親自去和百越談條件,對百越那么禮遇,為什么不能給他們西南同等的對待
而且光同等的也不太行,他們滇國明顯比百越更先進。所以秦國要更禮遇他們,給他們更多的好處。
簡單點說,就是滇國打算漫天要價。
偏偏他們是有過見識的,不如百越淳樸好騙,沒辦法隨便給點甜頭就打發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