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咸陽出發北上進入上郡,走秦直道一路朝北,可抵達最西北的九原郡。自九原郡往東一路過去,北境的所有邊郡都有馳道相連,便能一路巡游過去,最終東至遼東了。
前世始皇帝最后一次巡游的目的地就是遼東,可惜還不等進入燕國地界就染病身亡了。因而始皇也沒去過遼東,此番還是頭一次去。
為了北地戰事,邊郡的馳道是最先修好的。修好后一直在頻繁使用,所以早就壓出了新的轍痕。
咸陽的馬車走出來,直接順著轍痕趕路即可。
這種有規定間距的轍痕對于車輪間距不同的馬車來說很討厭,但只要你乘的車間距與之相同,趕車人就能輕松很多。
至少卡在轍痕里的車不用擔心它莫名其妙偏離路線,栽進附近的農田里去。
古人很多時候夜間趕路就是靠轍痕前進的。
拉扯的馬要是有偏離路線的趨勢,趕車人就會第一時間察覺到車子在試圖從轍痕里翻出去。轍痕越深,車子就越難被拉出去,當然,拉扯的顛簸感也會越發明顯。
所以在古代,有時候新路反而不如舊路好走。
不過車轍太深有時候也會出現新的問題。
停車休整的時候,扶蘇看著有些因為低矮所以深深陷入車轍中、車底板快要貼地的馬車,十分費解。
他詢問周圍的士兵
“這路是誰修的夯土時沒有夯實嗎”
土路夯得再怎么實,用久了也會出現轍痕。但結實的路轍痕會相對淺許多,這樣就不用反復過來填轍痕了。
若是修路時偷了懶,用不了多久轍痕就會非常深。到時候這條路便難以再走馬車,否則就會出現現在這種尷尬的情況。
車隊里給貴人坐的馬車自然是車架高些的,不僅視野好,還顯得身份尊貴。
但像是用來裝東西的馬車,為了能多裝點隨行要帶的物件,底板做得低一些,車廂就能更大,提升車廂高度達到增加容積的目的。
士兵也不知,只道已經派人去周圍縣治尋縣令了。
縣令趕來花費了一些時間,他擦著汗,也不知道是趕路跑出來的,還是由于緊張導致的。
縣令解答道
“這路是許多年前修的了,并非我等偷工減料。”
扶蘇并未因此就輕輕揭過
“陛下令各地新修馳道,你卻拿舊路糊弄過去”
他們走的是新修的馳道,又不是別的什么官路。這里往北直通秦直道,知道秦直道的分量嗎
北邊好幾個邊郡的戰報都是走直道送入咸陽的,這樣
速度最快。現在你說聯通直道的馳道是舊路,那朝廷撥下來修路的款項去了哪里
縣令當時就嚇得五體投地了。
始皇帝聽見這里的騷動走過來,詢問發生了何事。
他之前一直在車上處理公務,倒不曾下車透氣。只將愛子趕下車讓他去松松筋骨,因而還被蒙在鼓里。
見太子神色不虞,他便知道是出了大事。不過這事應當不怎么緊急,否則太子早就報上來了。
史官上前三兩句解釋清楚了因由。
始皇微微頷首
“此事交由蒙毅去處理,車外塵土太多,太子莫要留在此處了。”
馬車趕路時揚塵不少,車上特意取了細密的輕紗糊窗。
本來車隊停下后煙塵就緩緩落地了,空氣重新變得清新起來。結果縣令策馬趕來,又揚起大片塵土。
始皇見愛子身上都撲了些沙塵,頓時皺起了眉頭。
士兵趕忙解釋說縣令聽說太子催得急,一路趕馬過來的。未曾在遠處就下馬避讓,他們也沒制止,是他們失職了。
要不是馬匹跑到了近處,也不至于叫揚起的沙塵落到太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