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問我室友你記得始皇哪年駕崩的不
我室友居然記得,說是秦歷43年,正好活了八十歲,高壽啊。
我又問他那你記得秦三世是哪年登基的不
他說好像是秦歷53年,這個是考試重點來著,和大秦第一次與東垂北洲的土著正式建交、并在咸陽設宴款待是同一年發生的事情。
好的,他居然還記得考試重點。
那他為什么沒發現,秦歷43和53之間差了十年啊我不理解
室友這個時候才被點醒,恍然大悟對啊,這里頭差了十年,我之前怎么沒發現可能是43和53太像了吧。
我猜,那他肯定已經把和垂北建交這件事當成了始皇治下的功勞之一了。
我室友點頭承認了沒錯,我一直以為這也是始皇的功勛。畢竟始皇一統天下,雖然沒有做到打下全世界,但是和全世界建交就很合理。而且不是說始皇在位的時候就已經從東垂搞到很多好東西了嗎那順便建個交理所當然啊。
彈幕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聽著怪有道理的。」
「但是兄die,和垂北建交了不代表建交了全世界,垂南那會兒還沒聯絡上呢。」
「氣抖冷,秦極洲被人遺忘了嗎」
「話說秦極洲沒人居住吧,總不能和企鵝建交。」
「我海外洲表示不服等等,我不是海外洲人啊,那沒事了,忘就忘了吧。」
主播
你們別皮,我跟你們說,我室友可不單單是因為這一點就把功勞挪給始皇的。他是個邏輯自洽的人,特別能找補。
他搜了一下秦二世在位的十年里發生的大事,看完之后還跟我吐槽,說他會誤解根本不是他的問題,都是扶蘇自己的鍋。
我愿聞其詳。
室友說,他發現這些大事件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在別人的文學作品里,只要提到都會同時提一下扶蘇和始皇。
史書記載是那種,哪里哪里發生了什么事,二世扶蘇是個什么反應,說了什么話。而扶蘇說的話里,三句不離他爹,永遠在追憶始皇的過往事跡。
文學作品則是介紹發生了什么事情,吹捧一下當今陛下的功績,順便追憶一下始皇陛下的英明神武。
總之就是秦二世在位的這十年,始皇雖然駕崩了,但他仿佛還活著。活在所有人心里、腦海里、話語里、文字里。
沒人不懷念始皇,導致當時的始皇含量過高。不明真相的人也不仔細看那些記載內容,就下意識以為當時還是始皇當政。
這個理由真是我沒想到的。
彈幕
「所以我們扶蘇寶寶到底什么時候才能脫離父親獨立行走」
「不可能了,這輩子都不可能了。畢竟扶蘇寶寶駕崩的時候還沒學會獨立行走,已經沒機會改了。」
「說起文學作品,這個真不怪人誤會。我也是
個學渣,第一次看那個文章沒去了解事件背景。看到說什么“陛下英明”,又吹“始皇帝英明”,直接就把兩個人當成一個人了。」
「我懂,又沒人規定一篇文里只能用一個代稱。始皇可以是嬴政,陛下也可以是嬴政,怎么不算同一個人呢誰讓那些文章沒用先皇和今上來做區分,光看始皇和陛下,誰知道這是兩個人。」
「就像我看秦王的時候,也分不清是哪個秦王。以前一律當成始皇,后來知道始皇是背鍋俠之后,一律當成昭襄王。但其實秦國還有惠文王、孝文王、莊襄王。」
「秦武王怎么寡人不配存在」
「對不起原來還有個武王我又給忘了」
「哈哈哈哈哈你們要笑死我」
「說起這個,我突然想起來一件事,始皇和扶蘇在位時期大家寫文章提到陛下都是吹捧為主,分不清很正常。換成橋松在位你再看呢,文章就全是勸諫陛下要如何如何仁政愛民、向先帝看齊了,一眼就知道這是三世時期寫的文章。」
「所以都沒人寫文勸諫那對父子嗎」
「也不是,李斯不就寫過諫逐客書嗎只不過后來就見不著了。始皇用不上別人勸他,他自己知道該怎么做。只有翻起居錄的時候,你才能看到太子哄勸他爹。」
「扶蘇那邊是真的沒人勸,畢竟勸了也白勸,他根本不聽的。」
「橋松實慘,不能因為我們橋松是老實人就逮著他欺負啊」
「這是老實人被黑得最慘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