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周邊推出之后,銷量一路暴漲。
不過很多吃瓜樂子人是不會買周邊的,他們就來看看熱鬧。比如,周邊里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我眼花了嗎為什么還有這么丑的陶俑啊」
只見在官方上架的陶俑手辦里,有一些看著像是殘次品的陶俑。如果說別的陶俑是精雕細琢、精致可愛的話,這些就丑到有點抽象了。
但官方解釋,這些陶俑的樣式也是他們從出土文物里找到的。
其實這些陶俑不是最近才出的。
有網友解釋道
「很多年前就出土過不少這種奇形怪狀的小型陶俑,而且出土的位置都比較奇怪。古墓里不多見,倒是一些有人類居住的古遺跡里經常能找到。」
根據考古學家推測,這些陶俑也是秦朝初年的產物,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那十年間。
因為并不是陪葬品,所以考古界一直推測這可能是某種擺件。這才只在居住遺址中發現,而很少在墓葬中發現。
不過秦朝初年的墓葬里確實也能找到同樣大小的陶俑,和在地宮里見到的秦皇父子手辦差不多。那種陪葬俑做工精細,要不是體型類似,根本看不出來是差不多的東西。
有網友大膽推測
「該不會這些是初學者做出來的吧所以做得難看。后來手藝練得好了,就把做得最好看的拿去陪葬。」
「那為什么不把做得差的銷毀呢」
「你問古人去啊,我哪兒知道。話說那些秦朝臣子的自傳里沒寫嗎」
自傳里確實沒提過,可能大家也不想提這種做出難看陶俑的黑歷史。
官方那邊是試圖把這批滯銷陶俑借著熱度一起賣掉清庫存的,結果還真有好事者出于好玩買了下來。
他們表示
「要是沒人解釋清楚的話,我就當秦初有些貴族就是喜歡這種風格的陶俑了哦」
就在風評即將被害的危急時刻,官方公布了從藏書坑里尋來的史菅傳和史菅隨筆兩本書,終于為他們正名了,確實就是初學者的練手之作。
前者是始皇在位前期那位史官的自傳,后者則是對方私底下寫的八卦記錄。
其實這兩本書之前也有流傳,只不過兩千年來總有佚失。像史菅傳就只剩下一半了,好多篇章斷斷續續的。
史菅隨筆更慘,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這些篇章是出自同一本書,還以為是不同的人寫了不同的小故事。
起初有人按照故事主角進行分類,比如蒙毅的就編在一起、王綰的也編在一起,最后編出了一堆不同的合集。
大家再進行合集翻看時,這才發現不對勁。這些合集怎么好像本來就應該是以合集存在的樣子
最后是文學界通過對比行文風格等,確定了其中大部分故事篇章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剩下小部分是誤入的,應該是由于都在記錄八卦,才被混為一談。
然而因章節零散的關系,本來就不確定真假的八卦越發顯得撲朔迷離起來。
沒人能肯定這些故事是不是像劉相故事那樣編纂出來的野史同人,甚至都確定不了現在的合集版本里有沒有其他誤入的漏網之魚。
對于八卦合集的作者,也是眾說紛紜。
部分故事里總會出現一個故事的敘述主體,像是“我聽說某某某”、“我的夫人見到了什么什么”這種描寫還挺多的。
再根據八卦對象全是秦初權臣這一點,不少人都斷言如果這個八卦是真實記載,那么“我”肯定也是某個臣子之一。
可惜,因為不確定故事真假,好些人認定這個“我”就是虛構出來的主角。比起一大堆人跑去推測梓桑是誰,這個“我”就沒多少人討論他的身份了。
部分吃瓜群眾還懷疑這本書是后頭幾個皇帝在位時的人瞎編的。
直到官方公布史菅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