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蕭景曜科考在即,蕭元青在吃食上便格外精心,那些辛辣刺激的東西,蕭元青一樣都沒要,盡買些清淡的粥和糕點回家。
蕭景曜同樣起了個大早。對于考試,他雖然沒什么緊張的情緒,但也不會懈怠。
既然已經定了個小目標,那就要好好努力。蕭景曜對自己的實力再自信,也不覺得自己在家躺著就能輕輕松松拿個府案首回家。
能卷出頭的卷王,都必定有過人之處。科考就像打仗,想拿第一名,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時對于所有考生都一樣,地利嘛,得看抽號牌的運氣,要是不幸被分到臭號還能忍,萬一倒霉分到了個屋頂透光的號舍,考試的時候再下場雨那真是哭都沒地方哭。
天時地利都不可控,蕭景曜只能將人和做到最好。
哪怕這些典籍已經穩穩地印在了他的腦海里,蕭景曜依然沒有任何懈怠。背書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理解后怎么表述出來,又是更高的層次。
并不是把書背好后就能高枕無憂。蕭景曜字字斟酌,腦海里過了無數遍闡述的方法,然后挑出自己覺得最合適的幾種。研磨,鋪紙,提筆,將各種方法闡述的文章都寫出來,然后再一一對照,更改用詞,挑出最讓人滿意的一份。
精益求精,不外如是。
蕭景曜念書的時候,蕭元青和劉慎行是絕對不會胡鬧的。他們兩個分頭行動,劉慎行跑去府城各大酒樓到處轉悠,看看這些大酒樓有什么過人之處。蕭元青則去找了牙人,讓牙人找個手腳麻利又老實的婦人,負責這段時間洗衣做飯這些事。
蕭景曜沉下心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仔細研讀分析,全心全意沉浸在文章之中,結合后世分析
的儒家思想的演變,以及孔孟荀等人的生平事跡,再結合他們三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驀地豁然開朗。竟有種隔著遙遠的時空同先賢們遠遠對話的感覺。
要是孫夫子在這里,看完了蕭景曜最新的文章,必然又要感慨一聲蕭景曜天賦的可怕,文章精進速度如此之快。
簡單來說,蕭景曜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只是讓他單純地記下儒家經典著作,他沉穩的心境讓他能快速理解文章的意思。許多讀書人也就只停在這一步為止,滿嘴圣人之言,卻不得其法,無法更進一步。
而蕭景曜現在,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和其他人照本宣科不同,蕭景曜的文章,已經能做到文采斐然的同時,還能用儒家思想理論聯系現在的實際問題,給出一份不管讓文采派還是實干派都非常滿意的文章。
感謝后世的教育體系,語文課都是聯系作者生平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一起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蕭景曜熟練地用上了這一套體系,成功比現在有部分還只會張嘴閉嘴“圣人有言”
的讀書人們遠遠甩在身后。
其實這也是儒學發展到現在進入的一個誤區。先秦時百家爭鳴,學子們都有敢于創新和不斷進步的精神。孟子說人性本善,比他晚一輩的荀子就能提出不同觀點,順便把其他儒生罵了個遍,全都是他嘴里的“賤儒”
,掀起儒家內部大罵戰,其他儒生們互罵的時候還摒棄前嫌聯合起來噴荀子。
罵戰熱熱鬧鬧,后人看這段歷史只覺得有趣。但認真分析下來,那時候的儒生們,還是有一股銳意進取的鋒銳之氣在的。不會覺得質疑圣人之言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而現在嘛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唯一定下的學派后,圣人之言幾乎成了金科玉律,敢于質疑的幾乎被讀書人群起而攻之,看不到不同時代背景下儒學的局限性。
蕭景曜正好能跳出這個思維局限性看待問題,已經比許多讀書人強了。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現在的學識水平已經能吊打大齊眾多讀書人。還是那句話,境界是境界,學識是學識。人家寒窗苦讀幾十年也不是白學的,蕭景曜現在的水平肯定不能和那些舉人進士們相比。
但和現在要一起考府試的學子們來比的話,已經能吊打很多人了。
只要天時地利不出大問題,蕭景曜覺得自己定的那個小目標還是有很大可能達成的。
離府試還有十天時,府城越來越熱鬧。蕭元青某天高高興興地跑過來向蕭景曜獻寶,“曜兒你看這可是前兩年的府試試題,我好不容易才人堆里擠進去搶著買來的你好好看看,正好做一做題目,看和縣試有什么區別。”
蕭景曜沉默一瞬,默默嘆了口氣,“爹,你是不是忘了,嚴知府給我的信中,就有府試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