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借閱書籍的,
就在借閱冊上簽字,并寫清是誰用了印,杜絕私下用印不清的情況。”
正寧帝眼神一閃,一下子就發現了這個法子的奧妙之處。說白了就是五個字,責任到個人。
朝中有各種各樣的官印,有時候難免出現官印濫用還追不了責的情況,哪怕能處理保管官印的人,之后要查出哪些文書是渾水摸魚蓋了印的,也很麻煩。蕭景曜這個辦法一出,誰經手的,用印用在哪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想渾水摸魚,就沒那么簡單。
正寧帝當即叫好,這回是真心被蕭景曜給驚艷了,“于細小之處見能耐,蕭景曜,你做得很好,遠超同齡人,也遠超同年,當之無愧的年輕一代的領頭羊。再歷練些年,朕等著你進內閣。”
只可惜蕭景曜進內閣的時候,自己可能看不到了。
正寧帝心下微微一嘆,看向蕭景曜的眼神也帶了一批感慨。他是真的羨慕年輕人啊,邊疆戰事已經平息,百姓經過多年休養生息,依然恢復了生氣。只要再穩定執政十來年,盛世騰飛就在眼前。
歷代帝王們想要締造的太平盛世就在眼前,但正寧帝看著自己越來越虛弱的身體,只能嘆息。
多羨慕年輕人啊,他要是壽命比歷代先皇們都長個十年該多好。一手締造太平盛世,他日青史昭昭,他這位帝王,文治武功,開創一代盛世,雖不敢功比三皇五帝,也當是帝王中難得的明主仁君。
正寧帝心下嘆息,暗自決定要增加太醫為他請平安脈的次數。
這樣的功績擺在面前,他不想就這么錯過。
蕭景曜不知道正寧帝想到了什么,只是感受到正寧帝突然低落的情緒,正在復盤自己剛才的一言一行是否有一絲不妥,就見正寧帝臉上又露出了個笑臉,親切地拍了拍蕭景曜的肩,“你這般大才,編書修史也不急于一時,正好陪朕進宮,為朕讀讀書。”
翰林院本就有侍讀和侍講一職,專門為帝王讀書講經的。正寧帝這個年歲,自然不需要翰林們像教剛剛開蒙的兒童一樣,逐字逐句向他講解文章。
翰林們為正寧帝讀書,也就是正寧帝的一個消遣。但這對翰林們來說,可是一個絕妙的好機會。這可是能和帝王面對面相處的機會,他們的種種想法和主張,都可以借著給帝王講經讀書的時候說出來。先前也有不少大臣就是因為給帝王講經,勸諫帝王,而受帝王重用。名利雙收。
這可是個非常非常搶手的活,就算是秦學士,眼睛都盯著這個活。只不過正寧帝聽了他幾次念書后,就不愛傳喚他,而是另叫其他侍讀和侍講。
現在正寧帝一見蕭景曜,就把這個人人都想要的機會給了蕭景曜。哪怕秦學士是翰林院最大的官,這會兒都忍不住酸了。
蕭景曜不過就是十四歲的少年,初生牛犢,什么都不懂。他能有什么真知灼見,只會給陛下讀書而已,簡直是浪費這個大好機會
奈何其他人再酸,也改不了正寧帝的主意。
正寧帝回宮的時候,
就把蕭景曜帶上了。
身后無數同僚羨慕地盯著蕭景曜的背影,
滿臉憧憬,他們多么想這個一步登天的人是自己。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蕭景曜已經在正寧帝面前露了臉,給了正寧帝足夠多的驚喜。只要他進宮后不出岔子,日后肯定會時不時收到正寧帝的傳喚。
天子近臣,多么風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