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景曜萬萬沒想到,
這一波最先上大分的,竟然是媽祖文化。
這種離譜中又透著一絲合理的感覺是怎么回事
還有人在那兒嘀咕,“海外那邊還來了些什么傳教士,讓我們信他們的教。信什么呀,我們供奉媽祖娘娘多好”
“就是,我們閔州百姓,都是信媽祖娘娘的,才不會信外來神”
蕭景曜保持沉默。
在聽到傳教士去了京城,被永嘉帝留下了一個授予了官職之后,蕭景曜也有些詫異。
幾年沒回來,大齊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蕭景曜也十分期待,京城那邊是怎樣一番光景。
最后,蕭景曜還是選擇了走水路,再次登上船,往京城而去。
臨行前,路兩邊跪了無數老百姓,其中一位耆老雙手舉著一把傘,恭恭敬敬地呈給蕭景曜,言辭懇切,“蕭大人,您此番前去京城,想來又會高升,不會再回閔州當總督。閔州能有如今這番繁榮的光景,閔州百姓能過上現在這般安穩的生活,都是大人的功勞大人公正廉明,不肯收百姓一點東西。我們沒有什么可以送給大人的,免得累了大人的清名。只有這把萬民傘,是我們閔州百姓自發送給大人的,還請大人帶上。”
蕭景曜一怔。
萬民書,萬民傘,代表了百姓們對一位官員最高的認可。官員任滿離任,百姓若是夾道相送,依依不舍,送上萬民傘,這樣的官員,都是深得民心的好官,這樣的佳話,最刻薄的史官也樂意記上一筆。
蕭景曜離開大齊時,是永嘉一年,現在已經是永嘉六年。四年的時間過去,閔州也有了新總督,蕭景曜委實沒想到,他離開閔州時,還能收到百姓們送來的萬民傘。
梁千山可比蕭景曜耿直多了,當即推了推蕭景曜,“趕快收下啊,你不收下這把萬民傘,日后還有哪位官員配收萬民傘”
一手將貧困的閔州變成如今這般繁榮的模樣,讓在溫飽線下掙扎的閔州百姓能吃飽穿暖,手里還有余錢。蕭景曜這個閔州總督,當真是大齊歷代閔州總督之最。
百姓們也催蕭景曜,“蕭大人,您就收下吧”
“梁大人說得對,您要是不收這把萬民傘,日后的閔州官員,沒一個人配收萬民傘。”
往后來閔州的官員,想做出超越蕭景曜的政績,基本不可能。
蕭景曜壓下心中復雜的情緒,平復了一下激蕩的心情,對著百姓們鄭重作揖,“蕭某謝過父老鄉親們的抬愛”
說罷,蕭景曜起身,鄭重地伸過雙手,從耆老手中接過萬民傘,對著百姓們燦爛一笑,“我這輩子收過許多禮物,這是最珍貴的一樣。這把萬民傘,日后就是我蕭家的傳家寶了”
百姓們心頭一熱,有人抹了抹眼淚,想著特地從老秀才那里學來的吉祥話,高聲喊道“祝蕭大人前程似錦”
很快,這喊聲便像海浪一樣,一浪接一浪,不停地蕭景曜拍來。蕭景曜放眼望去,每個人臉上都流著淚水,每個人的眼神都無比真摯,即便有萬般不舍,他們都克制
住了自己,高聲喊著對蕭景曜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