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齊對教化蠻夷這事兒還是很有熱情的,甭管你是周圍的蠻夷還是海外蠻夷,只要你心慕王化,那大齊就樂意幫助蠻夷脫離野蠻狀態,讓他們知曉禮義廉恥。武將們對此也沒什么意見,反正又不是讓他們去蠻夷之地,文人愛干嘛就干嘛,也省得以后又嗶嗶他們這幫粗人不教而誅。
蕭景曜也對這事兒樂見其成。擱蕭景曜上輩子,多少華夏學生被英語折磨得要死要活的,要是這一把穩住了大齊在世界上啊得地位,又有在海外各國設立的教化館不斷弘揚華夏文化,指不定到了后世,就是全世界都要學漢語,給后世學子們減輕了多少負擔啊。
海外之地對大齊來說也是新的機遇,前所未有的格局已經出現,大齊能不能一舉奪得世界霸主的地位,就看他們這一代的君臣如何玩轉這一局世界政治,給繼任者留下一個好的開局。
也正因為如此,朝廷對這一次前去海外教化館的教諭們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查,有想混日子,或者品行不佳會敗壞大齊形象的,都被否決,選的都是有理想有干勁兒的儒生,更多的是崇古的儒生。眾所周知,一開始的儒生,戰斗力可都是杠杠的,能辯又能打,要不怎么周游列國呢
這樣的一批儒生去了海外,蕭景曜都無法猜到他們會給海外各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反正對大齊有利就行。
永嘉帝又和蕭景曜分享了一下來自西北百姓的快樂。這回土豆可是在西北立下了大功。西北多山,缺水,這樣的地理環境,就注定那邊很難種出大量的糧食,耕地面積不夠,又缺水,別說和江南那樣的魚米之鄉相比,就算是現在被朝廷認為是流放之地的嶺南那一帶,耕地怕事都比西北那一帶多。土豆耐寒耐旱,相比起其他主糧來說沒那么嬌氣,土壤不那么肥沃的情況下也能長得不錯。現在西北那邊的總督紛紛寫折子進京歌功頌德,說西北百姓終于能免于餓死之憂,西北的駐軍屯田,也種了不少土豆,可以用來做軍糧。
蕭景曜想起來,上輩子,西北那邊的一些大山深處的貧困人家,幾乎也是家家戶戶種土豆。蕭景曜建的慈善基金也資助過許多來自西北地區的貧困學子,據基金會的消息,他們去實地考察的時候,去這些學子的家里,多的是土豆。可見土豆在西北地區人民餐桌上的地位。這么一想,來自西北幾位總督的折子也就不意外了。
西北苦寒之地,百姓生活不易,駐守在那邊的士兵也不容易,蕭景曜再次提議,“西北苦寒之地,民生多艱,陛下若是心疼他們,不如再多免去他們幾年的新糧食的稅收。”
當初商議好的,土豆玉米紅薯這些新糧食,前十年不收百姓的稅,等到百姓摸清了它們的習性,知道怎么種植,怎么給它們防治蟲害的時候,再收稅,更能讓百姓感念朝廷的恩德。
反正現在朝廷也不缺錢,永嘉帝當即就同意了這事兒,還十分感慨,“那可是千年前的絲綢之路,也曾經繁華過,后來王朝變遷,西北那一塊地丟了收,收了又丟,丟了再收。太祖當年收復那邊,也費了許多心思。只是那邊貧苦
,又時常受胡人騷擾,朝廷每年安撫百姓都要花上許多銀錢。這竟然讓一些人怨聲載道,說不如放棄那塊地,真是豈有此理”
“但凡是疆土,哪有沒有用的”永嘉帝氣鼓鼓。
分明是那些朝臣自己不行看看,蕭景曜這不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眼看著西北百姓的生活也好了,以后肯定能為朝廷做出更大的貢獻。只要有人有地,一切都好說
嘗到了開海禁甜頭的永嘉帝又把目光放在了西北,語帶憧憬,“當初的絲綢之路已經荒廢,不知我們能否再讓它重現往日的繁華”
既然是通商,海上貿易做得,陸上貿易自然也做得。尤其是這還是有史可循的東西,重現史書中出現過的盛景,想想都讓人熱血沸騰